第111章(第2頁)

她與丈夫相伴多年,連紅臉的時候都屈指可數,一直到有了孫子孫女,丈夫都不曾納妾,他們兩口子堪稱琴瑟和鳴的夫妻典範。

痛失丈夫本就讓她痛苦不已,後又失了兒子,虞聲笙都不敢想當時的黎陽夫人該有多絕望。

可惜,這隻是悲劇開始。

一個家族裡失了老當益壯的父輩,又失去了足以獨立門戶的兒子,家中隻剩下老幼婦孺,那些旁支堂親們便不再同往日那樣親切,一個個虎視眈眈,要吞了黎陽夫人這一房的财産。

黎陽夫人的兒媳本想留下與婆母一道,卻被搶先一步察覺不對的娘家接走。

黎陽夫人也沒有強留,以一身之力護着輝哥兒桂姐兒。

最終她難抵那些來勢洶洶的親戚,隻好同意割舍夫家祖産,帶走了一大半的金銀細軟,領着一雙孫子女遠赴京城。

聽到這兒,虞聲笙想起了自己七八歲時在鄉間看到的一幕。

也是一戶人家,原本是莊台上的富戶。

死了丈夫後的女子被男方家的宗親硬生生奪去了田産銀錢,就連祖屋都沒落下,她的孩子們被過繼給了其他人家,而她娘家不要,夫家沒了,孩子也護不住,最後一根麻繩吊死在了後山的樹上。

她永遠不會忘記那個晨曦間,她頂着清晨的露珠去摘野菜,看見在一片枯枝爛葉裡懸空、輕輕搖晃的纖瘦身軀。

很可怕,也很可悲。

從那個時候起,虞聲笙突然就明白了。

活在内宅,有内宅的辛苦;長在鄉間,有鄉間的難處。

但對于女子而言,還是先要保全衣食無憂才是要緊。

黎陽夫人的魄力讓她心生佩服,扪心自問,如果是自己在這個當口,未必能做得比黎陽夫人更好。

“姑母還是很有遠見的,在料理了姑父的身後事之後,她便偷偷将一些金銀細軟、田莊鋪子變賣,化成銀票存進了錢莊。到時候抵達京城,再從京城這裡的錢莊取出即可,不過是費了點抵扣,但總歸是留下了一些。”

聞昊淵說着,由衷贊歎,“到底是咱們聞家出去的姑娘,這魄力這能耐,确實夠果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