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廠巨大的廠區内。
機器的轟鳴晝夜不息,如同永不疲倦的鋼鐵心髒在搏動。
自從張衛國上将那句“經費絕對會撥”的承諾化為真金白銀的投入後,這座老廠仿佛被注入了澎湃的青春血液,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然而,在這片熱火朝天的景象中,一個議題卻在廠内高層和關注307廠的軍内人士間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小川廠長。”
負責生産調度的王科長,手裡捏着一份最新的生産計劃表。
他趁着午休間隙,在嘈雜的總裝車間門口攔住了巡視的李小川。
巨大的龍門吊正吊裝着某個新型号戰車的底盤,發出沉悶的吱呀聲。“
您看這民用拖拉機生産線
咱廠現在軍工訂單都排到後年了,設備、人手都緊巴巴的,為啥還留着這條線?
工人們私下都在嘀咕,有這功夫,多造幾台步戰車底盤不好嗎?”
他粗糙的手指用力點了點計劃表上“民用農機”那一欄,語氣裡帶着心疼資源的焦灼。
周圍幾個路過的技術員也放慢了腳步,豎起耳朵。
顯然,王科長問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在大多數人看來,307廠如今已是軍工序列裡一顆光芒奪目的新星。
背靠國防部的強力支持,軍工訂單源源不斷。
如今正是甩掉“落後産能”、全面轉向高精尖軍工制造的黃金時刻。
李小川停下腳步。
目光掃過王科長那張寫滿困惑和忠懇的臉,又掠過旁邊幾個年輕技術員同樣帶着疑問的眼神。
車間裡,巨大的機械臂正進行着精确到微米的焊接作業。
濺起的藍色弧光在他沉靜的眼底跳躍。
他沒有立刻回答,而是走到一台正在調試的精密五軸加工中心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