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第2頁)

這個數字,足以讓在場的幾位文職領導眼角都忍不住跳了一下。

雖然比他們預想的“天文數字”要少得多(得益于李小川精準的技術路線把控和極高的研發效率),但依舊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至于量産成本,”李小川繼續道,聲音沉穩,“受制于材料工藝、精密加工難度以及部分關鍵進口元器件(他刻意點出,為後續要求國産化替代埋下伏筆),初步估算單機成本約為f-22量産型的60-70。

但随着生産規模擴大、工藝成熟和關鍵部件國産化推進,成本有望持續下降。”

他沒有報出具體數字,但給出了一個清晰的區間和預期。

“60-70”

劉副部長推了推眼鏡,心中飛速計算着。

這依然是個巨大的數字,尤其是在需要大規模列裝的前提下。

他的眉頭微微蹙起。

這時,主管空軍裝備的張衛國上将再也忍不住了,他猛地踏前一步,洪亮的聲音在車間裡回蕩:

“錢!錢!錢!老劉,你們整天就知道錢!看看這飛機!看看它!這是能改變國運的東西!是能讓我們空軍挺直腰杆子、讓那些鷹崽子不敢再放肆的鎮國神器!”

“勒緊褲腰帶也得搞!砸鍋賣鐵也得搞!老子的空軍夥食費可以減!訓練經費可以砍!但這‘威龍’,一架都不能少!必須盡快形成戰鬥力!”

他激動地揮舞着手臂,唾沫星子都快噴到劉副部長臉上。

劉副部長苦笑着躲了躲:“老張!你冷靜點!沒人說不搞!問題是盤子就這麼大,陸軍的99a要升級,海軍的‘大驅’要下餃子,哪個不要錢?”

“開源節流,總得有個章程!”

“開源?”另一位一直沉默觀察、氣質沉穩的科技委副主任(王主任)敏銳地抓住了這個詞,他看向李小川,目光深邃,“小川同志,剛才劉部長提到經費不足。而你在介紹‘威龍’時,提到它的性能目标是全面抗衡f-22。”

“那麼,基于這個前提”他頓了頓,抛出了一個極具戰略眼光、也極為敏感的問題:

“我們有了‘威龍’作為絕對核心力量,那麼,我們剛剛在南海立下大功、性能卓越的殲-10它的出口可能性,你怎麼看?”

“現在,國際上對我們的殲-10,可是興趣濃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