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第3頁)

“知道知道,不就是陛下想通過科舉取士選拔寒門人才,并以此打壓門閥士族嗎,這有什麼不懂的。”

李逸打斷了李世民的話,輕描淡寫地說道。

聞言,李世民愣住了。

李逸竟然能一語中的,這讓他很是震驚。

不過,既然李逸看得如此清楚,那怎麼還會認為科舉舞弊不是大事呢?

此時,李世民心中已經沒有要教導李逸的意思了,反而是被勾起了好奇。

“既然你知道科舉的重要作用,那怎麼還說科舉舞弊是小事呢?”

李世民開口問道。

李逸見李世民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便開口解釋了一句:

“因為咱們大唐現在的科舉制度,完全打擊不了門閥士族,陛下的期盼注定會落空。”

“這怎麼可能?”

聽到李逸的話,李世民本能地反駁道。

他對科舉寄予厚望,認為科舉是他用來打擊門閥士族的強有力武器。

在他看來,科舉能夠以公平考試的方式,從寒門及平民中選拔官員。

而這些非門閥士族出身的官員,将會得到他的支持,成為與門閥士族對抗的朝堂力量。

聽到李世民的質疑,李逸笑了笑,回道:

“好吧,那我嚴謹點說,不是完全打擊不了門閥士族,隻能說,有點作用,但不多。”

這話,李逸還真不是胡說。

穿越前,他曾在網上與人深入辯論過這個問題,還查了不少資料。

不少人認為科舉制度嚴重打擊了門閥士族,是寒門逆襲的“通天梯”。

但事實上,并非如此。

終唐一朝,科舉制度對門閥士族的打擊是極其有限的,從頭到尾都将沒有撼動門閥世家的根基。

根據後世龍國史學家的統計,在唐朝289年的時間中,一共錄取了大約7000多名進士,其中出身門閥士族的比例,占到80左右。

而在這80之中,有一半來自十個最顯赫的門閥世家。

比如,據《隋唐史》的記載,整個唐朝,出了三百六十九個宰相,而僅出自博陵崔氏的,就有二十七人。

回想着這些他穿越前搜集的資料數據,李逸在心中感慨了一句:

“真正解決問題的,還得是沖天大将軍的物理超度!解決不了問題,那就解決制造問題的人!”

李逸知道的這些未來史實,李世民自然是不可能知道。

所以,他質疑的态度依舊沒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