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機腹内置武器艙的彈射結構設計、再到那顆推重比超過10的新一代航空發動機
四代機的航電、航發、雷達、材料、飛控,幾乎所有子系統都已在餘宏的藍圖中一一化為現實,其技術指标甚至已經超越了他記憶中的标準。
而現在,就剩下這最關鍵的一步。
為此,他們必須不斷修改氣動布局的每一個細節,在不犧牲氣動性能的前提下,将整架飛機的雷達反射面積壓縮到極緻。
這種跨時代的探索,無論是蘇-27還是f-15f-16的技術資料裡,都找不到半個字的參考。
每一點微小的改動,都必須通過上百次數千小時的吹風測試來驗證。
而宋文此時的心情,與其說是緊張,不如說是無比的酣暢淋漓。
他忍不住側頭看了一眼控制室窗外遠處那幾座拔地而起,正冒着白色水蒸氣的巨大冷卻塔。
那是351廠自己的重型燃氣輪機聯合循環發電站,和超超臨界煤炭發電站。
奢侈,實在是太奢侈了!
宋文心中湧起一股暖流。
想當年,他在611所,整個國家最頂級的航空研究所。
為了省電,吹一次風洞,全所上下要提前半個月開會研讨,精确計算好每一個試驗步驟,确保寶貴的幾個小時能夠利用到極緻。
每一次開機,整個城市的用電都要拉閘調度。
團隊的每個人都得把神經繃到最緊,生怕浪費哪怕一度電,哪怕一秒鐘。
而現在呢?
在351廠,在餘總師的帶領下,他們實現了風洞自由。
腳下這座fd-12風洞,功率全開時,消耗的電力幾乎相當于旁邊整座洛城的工業加民用總和。
可如今,那兩座巨大的發電站正源源不斷地輸送着強勁的電力,徹底将能源短闆從他們的字典裡抹去。
他可以盡情地測試、修改、再測試,不用再為任何外部因素所掣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