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簽下來,對豬肉的需求量大增。
陸青山當即拍闆,讓劉富貴和趙飛專門負責到周邊的村屯收購生豬。
劉富貴雖然還有點口吃,但腦子活泛,走街串巷跟人打交道是把好手。
趙飛年輕,讀過幾天書,腦子靈光,負責記賬和把控質量。
兩人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配合得倒也默契。
“大大娘,您您這豬,膘膘肥體壯,一看就就是好料!”
劉富貴圍着一頭大肥豬,啧啧稱贊,唾沫星子都快飛出來了。
旁邊一個屯子的婦女掐着腰,撇撇嘴。
“劉猴子,别跟我來這套虛的,這豬可是我用精米糠喂大的,少一分錢都不賣!”
趙飛則不慌不忙地拿出杆秤,仔細稱重,又用手按了按豬的後臀,檢查膘情,嘴裡念念有詞。
“大娘,您這豬确實不錯,不過這分量嘛,好像比您說的稍微輕了那麼一點點。咱們都是鄉裡鄉親的,山灣村辦廠,也是為了帶動大夥兒一起過好日子,價格上,您看能不能再”
一來二去,憑着山灣村如今的好名聲和還算公道的價格,豬肉源源不斷地運回了廠裡。
雖然偶爾也會遇到些想占小便宜或者坐地起價的,但都被兩人化解了。
廠房裡,十幾名經過簡單培訓的年輕婦女成了生産線上的主力軍。
她們大多是第一次進工廠,戴着統一發放的白帽子白圍裙,一開始還有些手足無措,不是碰倒了盆,就是切歪了肉。
林月娥耐心地手把手教她們,從最基礎的刀工,到腌制的手法,再到熏房火候的觀察。
“王家嫂子,你這肉條切得寬窄不勻,熏出來品相不好看,也會影響口感。”
“李家妹子,抹鹽的時候要均勻,每個角落都要抹到,不然容易壞。”
女人們從最初的緊張慌亂,到後來的逐漸熟練,臉上也露出了笑容。
她們知道,自己手裡的活計,關系着全家人的嚼谷,也關系着村裡的大事,幹勁十足。
第一批貼着“頂香”牌子的風幹肉和臘腸,加班加點趕制出來,色澤紅亮,香氣濃郁,光是看着就讓人垂涎三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