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信中寫道,這些書都是在鄉下找到的,李骁給黃四兒郵去了很多吃的用的。
黃四兒用那些東西換來了這些書
李骁很是感動,他認真的把書一本本的整理好,擺放整齊。
其中有大部分都是革命語錄之類的紅書,還有一部分史學類,文學類散文、甚至還有中俄大詞典。
李骁整理着這些書籍,發現夾在其中的一本薄冊子。
是二十幾張紙用白色棉線裝訂的,紙張的邊緣甚至都沒有裁齊整,帶着毛邊。
李骁翻看看看,竟是一本類似自傳的筆記。
這本筆記顯然不是短時間内完成的,上面的字迹一樣,用的筆卻不同。
用鋼筆寫的幾個部分,連墨水的顔色都深淺不一。
還有一部分是用鉛筆寫的,可能是怕被輕易抹去,鉛筆的那部分明顯書寫時更加用力,字迹力透紙背。
這本書的主人公沒有留下名字,全部用第一人稱代替,讀起來代入感很強。
講的是在鄉下接受勞動改造的事情,每天要幹什麼事無巨細,住的地方,吃的食物,以及鄉間田野間帶着農家肥味道的風。
從這本日記一樣的薄書裡,李骁仿佛變成了其中的主人公,一同感受到了那些苦難的日子。
不過,平平的叙事裡沒有一筆是描寫心情的。
就好像他隻是在體驗,面對難得的食物沒有喜悅,面對無數人的批鬥沒有恐慌驚懼。
面對幹不完的活兒沒有勞累,面對過去的回憶沒有思念。
二十幾頁紙,粗糙訂制的書,密密麻麻深淺不一的字迹,像是有一種魔力,讓李骁一字一句讀的十分仔細。
讀完這本自傳,李骁心裡隻有一個想法,他很想認識認識這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