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第3頁)

  白老爺快馬回村,在縣城轉入山道的那個轉口等着,不過小半刻鐘,魏知便帶着兩個侍衛騎馬從另一條路趕來。

  白老爺松了一口氣,就要上前行禮,魏知就揮了揮手道:“白老爺不必多禮,我們還是先上路吧。”

  “是。”

  倆人快馬朝七裡村趕去,騎着馬當然不久,兩刻鐘不到就到了村口。

  而此時,大吉剛把畫押好的供詞交給劉氏,“除了右邊房間的那人,其餘倆人都願意在口供上畫押了。”

  劉氏颔首,将供詞用油紙包起來,然後放在一個盒子裡。

  她正想說什麼,管家在門外彙報道:“老夫人,堂老爺帶了一位貴客到了。”

  劉氏立即起身,道:“把人都打發到後院裡去,約束好下人,讓他們别亂走動,請堂老爺他們到前堂,我這就去。”

  劉氏這次連嬷嬷和身邊的大丫頭都沒帶,隻帶了大吉。

  劉氏到時,魏知正背着手站在門口看着院前的花卉,聽到腳步聲,轉頭去看。

  白老爺立即介紹,“大人,這是我嬸娘,娘家姓劉,我堂弟是大貞元年的進士,後出任蜀縣縣令。”

  前廳裡隻有白老爺,魏知及他帶來的兩個侍衛,還有劉氏和大吉。

  劉氏行禮過後沒有立刻說話,大吉看了一眼魏知帶來的侍衛,先一步退下。

  魏知這才對他兩個侍衛微微颔首,廳裡一下隻剩下三人。

  “老夫人有什麼話現在可以說了。”

  劉氏便當場跪下。

  魏知連忙伸手去扶她,劉氏拒絕,擡頭問他,“大人,此次犍尾堰本不該決堤的,死在大洪下的幾萬冤魂也本不該死的。”

  魏知歎氣,緊緊地抓住她的胳膊将她扶起來,然後後退一步道:“本官知道。”

  一聽這話,劉氏和白老爺就知道他們賭對了。

  六年了,劉氏投告無門,甚至都不敢将這冤屈露出來,如今總算是有了傾訴的口子。

  劉氏忍不住泣出聲來。

  魏知道:“此次益州的洪災很嚴重,陛下大怒,尤其是犍尾堰維修不過才過去兩年,不,确切的說,犍尾堰的工程才完成了一年零八個月。”

  “此次洪災是有夏日暴雨的原因在,但若平水槽不淤堵,飛沙堰固水分洪再堅固些,金堤也不塌,那這事就不會發生,或許就是攔不住洪水,那也多是洪水漫溢,不會山洪暴發。”

  這場決堤來得又急又猛,以至于下遊的百姓都沒反應過來就被沖走了。

  所以在魏知看來,這是天災,也是人禍。

  “本官在查犍尾堰的修建時發現,大貞二年,蜀縣縣令白啟曾上表過一封折子,想要從外地聘請勞工來修補金堤,隻是還沒遞到京城,在益州刺史那兒就被打回來了。”

  這件事魏知本不應該知道,但不得不說白啟足夠細緻,魏知也足夠用心,他在查蜀縣的各種賬冊,案宗時發現白啟記錄的工作日記,上面沒有具體的内容,但寫了日期,以及上折的标題。

  很正常,卻又不正常的一封折子。

  正常在于,一般水利工程急需民工時,的确會從外地聘請或調遣一些勞工來支援;

  不正常在于,犍尾堰很龐大,因為年久失修,初步設計的工程年限便是三年。

  大貞元年開始撥款,到白啟上折時,還有一年零七個月的時間才到齊,而後來事實證明,修補工作更長,一直持續到兩年前的秋天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