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是召回,而不是拿回,他是可以自己帶着随從慢悠悠的往京城走,隻要在吏部給的最後期限内到達京城答疑就可以。
因為目前,除了大家的猜測外,誰都不能說犍尾堰就是偷工減料,以至于堤壩決堤。
因為在魏知趕到的時候,整個犍尾堰都被人為的毀損過了,之前殘留的工程痕迹都被人扒了,随着洪水不知道飄向了何方。
而益州刺史給出的答複雖然無賴,他們還真沒辦法。
他說,犍尾堰是被惱怒的災民們給扒了,難道他能說不是嗎?
當時他趕到益州時,那些人早跑沒影了,而且當時最主要的是赈濟災民,是救人,可不是去找扒了犍尾堰的人。
就是現在,魏知有功夫來查找真相,也是因為受災的災民大部分都得到了安置,而他制定的安撫政策也在地方官員的運作下陸續到位,他這才有時間來忙這事,不然他這兒肯定是把這事交給下面的人,或是刑部。
他一向分得清主次。
魏知從劉氏這裡知道了她的底牌,便準備回京了。
他推遲了四天回去,此時聖人該着急了吧?
此時皇帝還真急了,按說昨天魏知就應該回到京城了,但官道上沒他的人影。
路上有事慢一些,皇帝可以理解,于是他又耐心等了一天,結果第二天直到日落,魏知也沒回京。
這下皇帝有些坐不住了。
當然,他不是氣魏知怠工,他是擔心魏知這次赈災得罪的人太多,那些人直接在路上結果了他。
第256章
大殺器
皇帝為什麼會派魏知去益州?
當然是因為魏知的脾氣又臭又硬,連他魏知都敢一而再,再而三的怼,他怕過誰?
益州大洪,劍南道節度使和益州刺史雖然上報,卻沒把情況說得那麼嚴重的。
那裡離京城也不近,皇帝既沒有千裡眼,也沒有順風耳,當然不知道那邊的實際情況,想着各州縣不僅有自己的糧庫,劍南道内還有兩個大糧倉,他和朝廷衆官員都覺得他們可以就地解決。
最後還是新都縣縣令,及益州的一些世家大族一起星夜進京告狀,他才知道益州的洪災竟那麼厲害。
在犍尾堰下遊的幾個村子,據說一個人都沒活下來,眨眼間便淹沒在了洪流之中……
所以皇帝震怒,這才立即啟用了大殺器魏知。
早年間魏知一再得罪他,皇帝好幾次都想殺了他,也貶谪過,不過最後皇帝還是把他調回京城,一邊互相對罵,一邊重用對方。
所以魏知的硬脾氣是天下聞名的,亂世用重典,這種亂象則應該用铮臣。
别說益州最大的隻是益州王和劍南道節度使,連他魏知都敢怼的。
可是,面對魏知那張嘴巴,那個脾氣,他可以忍下來,就怕别人忍不住啊,要是正在路上把魏知給幹掉了。
皇帝一時心中複雜,既有些期盼,又有些傷心,還帶着憤怒與焦慮。
最後所有的情緒壓過了那絲小小的棋盤,他想,就算是要殺,那也得他來動手吧?
于是皇帝一想,立即叫來禁軍,讓他們立即沿着官道去益州找人。
而此時,魏知剛剛從七裡村離開,在白老爺的帶路下,穿過一條條小道繞過羅江縣回到了官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