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第1頁)

  因為家裡是需要用錢的,而他們來錢的途徑大多隻有這一條。

  楊縣令節日還沒過,先給自己吃了一肚子的氣。

  然後他一氣之下,就讓主簿帶着衙役去了這幾個村,直接開價十文錢一鬥的收谷子,麥子則被他提到從一鬥十二文提到了一鬥十五文。

  正在各個村子裡等着收糧的糧商:……

  在鄉下,一般隻有兩個消息會被最快速的傳播開去,一是有關于捐稅的變化;一個則是糧價了。

  雖然那幾個富裕村離大梨村和七裡村很遠,但消息還是以飓風一樣的速度傳了過來。

  楊縣令才在村子裡擺開架勢收糧,不過片刻,消息便傳到了縣城,傳到了當地的大集,又由縣城和大集擴散到各個鄉鎮的大集和村莊。

  到得下午,有人去大集上買肉回來時就說了,“聽說縣太爺在收谷子,十文錢一鬥呢。”

  “咦,那不是比大梨村那邊出的要多兩文錢嗎?”

  七裡村有點兒偏,而且這邊隻有六十來戶,連一裡都沒有,所以他們都不稀得來七裡村收糧。

  主要是白老爺的糧食從不會賣給他們,他的糧食一直有固定的糧商購買,且他自家也有糧鋪,很少與羅江縣當地的糧商合作。

  所以七裡村的村民要賣糧食,那還得運到大梨村去。

  基本上,他們附近幾個小村子都會把糧食集中在那裡賣出去。

  現在那邊出的價就是八文錢,還有人去縣城的糧鋪問過,他們出的也是八文錢。

  所以村民們一直覺得既然都是八文錢,那與其費時費力的運到縣城去,還不如就在大集裡賣了呢。

  七裡村不少人家都打算過完中秋就送去,還有人約老周頭呢。

  老周頭自覺家裡不是很缺錢了,又才經過一撥天災,所以對糧食很看重,便決定今年不賣糧,留了自家吃。

  吃不完,明年吃陳糧也不錯的。

  在老周頭看來,一年的陳糧味道比新糧還要好呢。

  “聽說江定村也要這麼收,今天已經有衙役去通知了,要不我們也去江定村看看,要是真的,就運到江定村去賣。”

  “縣衙收的,那,那能給錢嗎?”

  “放心吧,聽說縣太爺叫人運了一筐筐的銅錢去了村子裡,”說話的村民兩眼發光,“縣城裡早有人傳了,說我們這位縣太爺和傅縣令不一樣,他們家特别有錢,不差錢!”

  之所以這麼說,自然是因為楊和書入住縣衙後,出手就特别大方。

  這種大方不是指他花錢如流水,而是指,他隔三差五的就下館子吃飯。

  不管是自己吃還是和别人去吃,都是他結賬;出去買東西,自己結賬;就連随手在路上招了一輛驢車,搭乘一段路後也掏出銅闆來結賬。

  這一切的一切,落在沒有見識的鄉下人眼裡,那就是新來的縣太爺不差錢!

  聽說的人眼睛一亮,紛紛道:“那明天就去一趟江定村看看,要是縣太爺真在那裡收糧,那我們也賣給他。”

第484章

公器私用

  江定村的确有幾個差役在那裡收糧,楊和書作為羅江縣的縣令,雖然帶來的下人不多,但能用的人卻不少。

  反正大過節的衙門也不開門,他很幹脆的公器私用,拿出一部分打賞的錢來,直接征用了衙門裡的差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