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第10頁)

  文書想了想道:“不一定,有孩童滿三歲來上的,有滿五歲後才來上的,有偏遠些的地方,甚至八歲上才來上籍書。”

  唐縣令蹙眉,“不統一?”

  “做父母大人的都想等孩子站住了再來上籍書,不過孩子一出生就在裡正那裡有記錄,每年過年前裡正都要把那一年出生的孩子數上交。”

  唐縣令問:“有記錄嗎?”

  “有,但隻有人數,更具體些的,得問裡正了,”書記員歎息道:“紙貴,有些裡正也不會記得很詳細的。”

  唐縣令就問,“一般孩子出生後多久會上報給裡正?”

  “三天到一個月内吧,”書記員道:“若是年前孩子夭折了,有的裡正便将那孩子劃去不上報,有的也會做了記錄據實上報,曆年縣令對此要求不一,楊縣令對此要求就很嚴格,每年出生的孩童,名字,生辰都要記下,若是中間夭折了,也要記錄。”

  這的确是楊和書做事的風格。

  唐縣令笑了笑問,“花銷不小吧?”

  “是,每季要給裡長們的紙張花銷就不小,要求是縣令提的,總不能讓裡長們自己出錢。”

  唐縣令點了點頭,“不過不要緊,現在你們羅江縣可不缺錢,隻糧種的生意就賺了不少吧?”

  書記員就不好意思的低頭笑。

  三年前,楊和書以強勢的手段摻到糧種和糧食買賣中,把羅江縣的鄉紳和大商人們都打疼了,最後才放開了糧食的買賣,隻要他們不再囤積居奇的刻意擡高糧價,楊和書基本不怎麼管。

  但糧種的買賣,楊和書一直抓在手裡,但他也不是獨占。

  生意是以縣衙的名義在做,但後面這兩年,除了縣衙的份額,楊縣令,縣尉,主簿等人都有參股,甚至書記員知道的,益州城裡的明刺史都在裡面有股份。

  書記員悄悄的看了一眼唐縣令,隻除了這位唐縣令,明明他和楊縣令關系不錯,滿縣衙都知道,他們縣的楊縣令和華陽縣的唐縣令不僅是世交,還是同窗,感情好得很。

  好到每個月都有書信往來的,頻繁的時候,三五天就要來回一封信。

  唐縣令和書記員說了一下閑話,看着下人們将縣衙的燈點起來,他便道:“你找一找十年前到十三年前七裡村報上來的新生兒資料,一會兒送到我那兒去。”

  唐縣令頓了頓後又道:“還有十年前到十三年前所有往來縣衙的公文,以及縣衙張貼到布告欄的公告副本也都找出來。”

  書記員頭皮有些發麻,“大人,這天都快要黑了,您看得了這麼多嗎?”

  唐縣令對他微笑,“不怕,本縣年輕,熬一熬就好。”

  書記員:……說得好像他就老了一樣。

第800章

資料

  七裡村的新生兒資料好找,一裡一年新生的孩子有限,而不巧,裡長報上來的正是最簡單的數字,但往來的公文,以及張貼到布告欄的布告副本那可就太多了。

  不說看,就是找都費好大的勁兒。

  唐縣令可不管他們要怎麼找,反正他就要看。

  他吃了一點兒東西便拿着才找出來的數據對照着戶籍來看。

  因為孩子上籍書的年紀不一樣,他需要翻找的籍書還不少,哪怕隻有一個七裡村的資料,他也要費不少勁兒。

  好在這種枯燥的事情他做得多了,又能一目十行,記性還好,他拿了一張白紙将戶籍上出生于大貞元年到大貞三年的人都記下,再對照才找出來的裡長報上來的新生兒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