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第2頁)

  “康健,康健,”王府屬官道:“王爺近來沉迷于詩賦,常招來蜀的才子們作詩作賦,心情倒是不錯,不過這次關大人一走,王爺恐怕傷心了。”

  “是啊,王爺一向愛才,”唐縣令不走心的誇道:“何況王爺和關老爺二十年的情誼呢。”

  “是啊,王爺待關大人一向親厚。”

  倆人說着閑話回到益州城,然後各自分開,一個回王府,一個則回縣衙。

  唐縣令快步回到縣衙,直接抽出本縣的輿圖看,看了半響沒找到他想找的地方,他沉吟片刻,招來一個老吏問,“前兒我隐約聽着一個叫什麼東溪莊的地方有良田賣,你知道東溪莊在哪兒嗎?”

  “大人要買地?”

  唐縣令就笑道:“我倒不想買,隻是夫人想置辦些産業,說我還不知道要在這兒幹幾年,不好總和家裡伸手拿錢。”

  “那是得置辦些産業,”老吏想了想後搖頭道:“倒不曾聽說過東溪莊,會不會不是我們縣的?這要是外現的那可就遠了,不好打理呀。”

  唐縣令笑着點頭,“那不行,買地得買近一些的,算了,我回頭再找找看還有沒有合适的。”

  等老吏走了,唐縣令便沉吟一番,将明理叫了進來,“你派人悄悄的去打聽一個叫東溪莊的地方,記住,别弄得鬧哄哄的,私下問一問,找到具體的地方就行。”

  明理應下。

第908章

驚醒

  關老爺的去世并沒有讓人太意外,他病了很多年了,這半年來大家也都知道他時日不多,就連益州王都不怎麼吃驚,隻是歎了一口氣便接受了這件事。

  關大郎聽從關老爺的吩咐,等喪禮一結束便與益州王請辭,益州王沒有答應,道:“你父親生再益州,長在益州,也就小時候跟随父祖回過幾次老家罷了,現在你們家與那邊血緣淡薄,回去做什麼呢?”

  益州王道:“不如留在這裡,你父親一輩子服侍本王,本王自要為你兄弟二人籌謀一下,你先守孝,等孝滿後本王這裡有個職位給你。”

  又問道:“二郎呢,你父親病逝,他怎麼也不回來吊唁?”

  關大郎垂下眼眸道:“他與家裡派去的人錯開了,現去了通州,因通州與故鄉梁州更近,父親又想回鄉下葬,小的便提前送信給他,讓他先回老家去等了。”

  益州王沒想到關大郎動作那麼快,這時候他要是還攔着不讓關家回鄉,那就不是愛才,而是不近人情了。

  他沉吟了一下,到底心中有疑,便道:“那你扶靈回鄉,也不必等守孝過後,等守足熱孝便回益州城來,你父親跟了我二十年,我都已經習慣身邊有他了,他的許多事我想轉交給你。”

  關大郎的确心動了,因此他隻遲疑了一下便低頭應下。

  益州王見了滿意,這才讓關大郎離開。

  關大郎出門的時候,正巧一輛馬車進了院子,他身份不高,便讓到一邊等着。

  唐縣令掀開簾子看見他,便跳下馬車拍了拍他的肩膀,慰問起來,“近來怎麼樣,父親停靈好了?”

  關大郎一一回答。

  唐縣令便側頭看向明理,明理從袖子裡拿出一封信來。

  唐縣令将信遞給關大郎,道:“我答應了你父親的,他希望你們兄弟能夠讀書長進,考取功名,這封舉薦信你拿着,待你們孝期結束可以去京城看看。”

  風輕輕吹過,關大郎一下就清醒過來了,他想起來父親說過的話。

  他看了眼遞到跟前的信,躬身接過,連忙道謝。

  唐縣令笑着微微點頭,和迎上來的王府下人一起進去找王爺去了。

  關大郎收了信,目送着唐縣令走遠,他心内有些不安,父親臨終前的種種異常和唐縣令異常殷勤的上門同時浮現在他腦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