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第4頁)

  隴右道不安定,叛軍四起,朝廷先後派出兩員大将都折了,而那時,先太子剛剛不甘的薨逝,将東宮的大半人脈都交給了三皇子。

  但二皇子為國南征北戰,手下将帥無數,論軍功,便是先太子對上二皇子都要退一射之地的。

  所以先帝不想用二皇子,但隴右道一連丢了十二城,最後沒辦法,皇帝隻能讓二皇子領兵出戰。

  為了不讓二皇子再積累軍功,皇帝決定禦駕親征,留三皇子監國。

  後來發生的事衆說紛纭,誰也說不清二皇子為什麼要繞過在後方坐鎮的皇帝,奔馳回京殺了三皇子,而後又出京迎回聖駕。

  當今本來就功高震主,先太子已先一步病逝,三皇子也死了,嫡出的皇子之中隻剩下他和益州王了。

  當時有不少人覺得先帝可能會把益州王扶持起來對抗二皇子,益州王也是這麼想的,他都做好了準備,鬧哄哄擠上益州王那條船的人同樣做好了準備。

  結果先帝在沉默了一個月後下诏離二皇子為太子,後來或許是太傷心,也有可能是禦駕親征的時候累到了,反正他病了。

  有不少人懷疑是當今給先帝下了毒,不過太醫院查不出來,朝臣和世家也沒有證據罷了。

  反正先帝在三皇子死後不到一年也病重駕崩了,當今順理成章的登基,徹底斷了益州王的路。

  路是斷了,可益州王的念頭沒斷,擠上船的人有一部分順利脫身了,還有一部分也想斷了念頭離開,卻因為有把柄抓在益州王的手裡,所以雙方一直藕斷絲連的聯系着。

  比如張刺史,一開始他未必願意為益州王做這謀反的事,但十多年的藕斷絲連下來,先是一起做些糧食土地的生意,然後互相推薦人才,或是保舉升遷……

  一起做的事多了,自然就越陷越深,最後泥潭深陷,再也出不來。

  再比如他。

  關老爺是占了便宜的,因為他死得早。

  他倒是不想繼續,也在十年前便慢慢脫身出來,但那又怎麼樣,還不是得在益州王的眼皮子底下膽戰心驚的生活十來年?

  在這一條路上就沒有獨善其身的法子,一旦踏上了,就休想再下來。

  所以裴子聞哪怕知道最後的結果不太好,他也得硬着頭皮走下去,盡心盡力的保住益州王。

  因為隻有他活着,他們才有一些希望,他要是死了,他們這些人全都得完。

  所以裴子聞現在是用生命在給益州王出主意,益州王的兵馬也不少,殷禮想用這麼點人就想把他們全留下是不可能的。

  所以益州王還是突圍出去了。

  但殷禮也一點兒不意外,依舊穩坐中帳指揮。

  益州王狼狽的帶着一隊兵馬突圍出來,結果後面還是緊緊咬着一隊追兵,其中一個參将忍不住道:“王爺先走,我們斷後。”

  益州王也沒推辭,留下一句話後便帶着剩餘的人離開,

  中軍那裡很快得到彙報,“将軍,他們似乎是往梓州去了。”

  殷禮這才起身,取了劍後道:“狡兔三窟,益州王做的準備倒不少,走吧,我們跟着去看看。”

  殷禮分派任務下去,讓人繼續攻擊頑抗的反軍,再收攏潰軍,他則帶着剩下的五千軍去追益州王。

  他并沒有攆得很緊,總要他把底牌出幹淨,不然留着,日子久了就會變成發膿的包,将來那膿包越來越大,除之才痛。

  所以現在除去是最好的。

  殷禮最後在梓州城外攆上了益州王,益州王大驚失色,幾乎想也不想便沖進了梓州求救。

  裴子聞想攔,但轉念一想,這後手留着也沒用了,還不如此時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