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皇帝在猶豫,他目前找不到合适的人接手夏州。
夏州如今元氣大傷,要恢複肯定需要不短的時間,而能幹的官員隻能從别的地方調,可調任對别的地方也會有影響。
他和魏知等人商量了半天,最後也沒找到合适的人選,人才還是太少了。
最後還是老唐大人提議楊和書。
皇帝便道:“朕聽聞,此次夏州本地的士紳死傷不少人,不少人都怨恨他封城,斷絕了他們的去路,讓他繼續留在夏州,怕是對他不利。”
讓一個被夏州怨恨的人做夏州刺史,會很不利于地方的建設和發展,皇帝不願意這樣。
而且皇帝還聽說封城時還有人為了出城對楊和書及其妻兒出手,所以哪怕為了保護他和他的家人,他也傾向于将人調走。
楊和書還年輕,此次雖然犯了以下犯上的忌諱,但所為是為大義,對他的個人能力和品德,皇帝還是很信任的,他想培養他。
老唐大人察覺到皇帝惜才的意思,頓了頓後道:“陛下不如問一問楊縣令。”
他道:“夏州的怨恨其實很好解,罪魁禍首本是牛家,隻要稍作引導就可以,在這件事上,民間輿情并不是很難引導。而且楊縣令對夏州事物熟悉,這四個月來也一直是他代理刺史之責,所以臣以為再沒有比他更合适的人了。”
魏知也道:“陛下不如問一問他,他若願意,曆練這一番,将來所得不會比去江南一帶更少的。夏州雖荒涼,卻在豐州之下,為東西南北最要緊的關卡,并不會屈了楊和書的才華。”
他知道,皇帝之前想把楊和書調往江南,通過他的手料理一下各世家留在江南的尾巴,那裡私鹽泛濫,同樣不好管理。
可魏知同樣覺得此時楊和書更适合夏州。
第2100章
透露
皇帝就詢問了楊和書的意見。
楊和書當即就請求留在夏州,他表示自己此次回京都沒有帶家眷,就是因為放心不下夏州的一衆事物。
皇帝便歎息一聲,讓楊和書出宮,然後傍晚便下旨申饬楊和書以下犯上,軟禁上官的行為,罰了他三個月的俸祿。
但吏部那邊卻在準備他升任夏州刺史的文書。
這件事不是秘密,連太子妃那裡都有内侍逗趣一般說起此事,“這是明貶實褒,外頭都說楊氏又要起來了。”
太子妃笑着揮手讓内侍退下,和滿寶三人道:“哪兒這麼簡單,我聽太子提起過,現在夏州的情況可不好。”
長豫一臉憂心,“那楊大人怎麼還去?”
滿寶道:“就是因為不好才要去的呀。”
她道:“之前夏州什麼樣再沒有人比他更了解的了,現在夏州如此他總不能一走了之。”
滿寶對楊和書還是很有信心的,笑道:“你就别擔心了,既然朝中這一關楊學兄都能平安度過,那夏州更不在話下了。”
滿寶看了眼外面的太陽,起身告辭,“娘娘,時間不早,我得出宮回家了。”
太子妃也看了一眼太陽的位置,就點頭道:“去吧,你才回來,也要和家人團聚團聚。”
明達立即跟着起身,“大嫂,我去送一下她。”
長豫也立即站起來,“我也去。”
于是倆人夾着滿寶慢悠悠的往東宮大門去,明達問她,“上個月你上了一封折子,說西域那邊有防治天花的法子,叫種痘法?”
“是,”滿寶道:“我想去找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