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第8頁)

  “那邊倒是不錯,人不是特别多,地方倒是挺大,聽說山上也可種植東西。”

  “不錯,現在許多茶葉不都是從嶺南和江南過來的嗎?我看遼東這邊的茶葉都是天價,他們應該也很喜歡茶葉。”

  于是事情就這麼定下了,大家都忽視掉了那文官說的要展示宗主國的大方和寬容的話。

  皇帝對這個結果很滿意,既然已經定下基調,那剩下的事情就交由趙尚書他們去負責了。

第2769章

推薦

  這一場會議高二王子和高五王子都沒參加,所以不知道高氏王族的處置方法,等他們知道的時候,名單都快整理出來了。

  他們會跟随大軍一起回中原,然後中途分開,被選中的人一路南下,正好,到了地方後正好是春天,可以分土地耕種。

  牛刺史和薛貴帶着兵馬回來了一趟,然後皇帝分給了他們更多的兵馬,讓他們兵分兩路南下和東進,拿着高句麗王投降的國書将所有城池都下了。

  等新羅和百濟收到消息時,牛刺史已經将平壤都收了。

  新羅王和百濟王大驚,一邊悄咪咪的伸手将接壤的一些小城鎮給收了,一邊派人拿着國書和貢品去國内城朝見皇帝。

  但比他們使臣團更快的是薛貴和牛刺史的彈劾折子。

  以為悄悄伸手他們就不知道了?

  誰都不是傻子,出來之前他們可是拿到了高句麗王給的疆域圖,其中已經去掉了秋前被兩國攻占的城池和地方。

  新羅也就罷了,好歹它一直奉大晉為尊,大晉讓他出兵,他也出兵了,雖然出的兵馬少,但好歹在滅高句麗這一事上有貢獻,大晉的君臣勉強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放過。

  但百濟是怎麼回事?

  于是,在百濟的國書到達國内城前,大晉的訓斥诏書先到了百濟。

  皇帝曆數他們的罪過,讓他們将這段時間占的高句麗國土還給牛刺史,不然後果自負。

  至于新羅,皇帝沒有出聲訓斥,收下了他們的國書和貢品後回了一些東西給他們。

  百濟憋屈得不行,但牛刺史的兵馬已經收了平壤後南下,直接停留在邊界,懾于大晉威嚴,他們不得不退兵離開,将才占下的城池交還給大晉。

  至此,大晉才算真的将高句麗王國全部收回。

  通過和趙國公等人的商量,皇帝在高句麗的土地上設哥勿州都督府、遼城州都督府、建安軸都督府和安東都護府。

  之所以設立都督府,而不是州郡,就是因為這幾個地方打下來的很容易,轄内的勢力皇帝雖然移走了一部分,但依舊有很多的頭領。

  便是高句麗在時,他們也很難越過這些地方頭領直接管轄地方政務,當地的百姓也更願意聽從頭領的管轄和命令。

  而這些頭領和管轄内的百姓都有七拐八繞的親戚關系,皇帝可以将一些地主、官員和富商移到内陸,卻很難動這些民族頭領。

  否則一個不好,才平定的地方隻怕又要起戰亂。

  所以在查閱過大量的資料,以及和高句麗的舊臣充分了解過後,以白善為首的文官建議皇帝穩妥統治,待将來這些頭領和百姓足夠漢化之後再徐徐圖之。

  皇帝思考了一晚上便答應了,于是在三地設立都督府,挑選地方頭人做首領。

  其中建安州都督府的都督是原建安城的城主,這一位城主可有趣了,從開始交戰開始,他就一直帶着建安城的兵馬和百姓龜縮在城中。

  不論是東北的遼東城,還是東邊的安市城遭受攻擊求救,他一概不理,連國内城被圍城,高句麗王發出勤王的旨意,他也一動不動。

  皇帝雖然覺得此人非忠義之輩,但了解過建安城的現狀後倒覺得他對轄下百姓還算負責,于是依舊用他為建安州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