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侍衛在馬上抱拳行了一禮,打馬上前,湊到楊和書耳邊壓低了聲音道:“庫房中有鹽,且不少,占了三分之二的庫房。”
也就是說快堆滿了。
楊和書握緊了手中的缰繩,低聲吩咐道:“讓人盯着路口,他們若是轉移了官鹽,務必要盯住,本官倒要看看,他們之後要怎麼處理這些官鹽。”
回去以後,楊和書便給各地鹽場發了一紙公函,讓他們寫明鹽場如今的庫存量,以及現在鹽場中的工人數量,每日的消耗等……
顧淮收到消息,沉吟了片刻後便道:“先拖一拖,看看他想做什麼。”
一旁泡茶的陸炳華不在意的道:“還能做什麼?不過是想逼他們出鹽而已,但各個鹽場都找好了理由,上至官吏,下至管事長工,都被封住了口,就算楊和書知道其中有問題,沒有證據,他也奈何不得我們。”
坐在他對面的朱鴻儒搖頭笑了笑,“陸兄對楊大人也太過兇狠了,說起來我們幾家還有些情誼呢。”
楊氏是關隴世家,當年衣冠南渡時,楊氏便有一支落在了他們吳郡,此後各家聯姻,陸家就有姑太太嫁進了楊家,楊家也有女子嫁入陸家,遠的不說,陸炳華的一個嬸嬸便是出自楊氏旁支。
這也是楊和書在這裡既危險又安全的原因之一。
想要殺了他以絕後患的人不少,但因為親情和其他的利益,想要保住他的人也不少。
皇帝派楊和書過來,可真是打中了他們的七寸,人還沒到的時候,各家的聲音就混亂起來了。
對于和朝廷相抗,有陸炳華他們這樣打算死扛到底,想要牢牢把握住江南的;自然也有想要退一步,與朝廷、與皇帝和睦共處的。
别說這是好幾個家族,便是一個家族,甚至同父同母所出的兄弟姐妹之間意見都不一樣。
去年皇帝借由太子遇刺和被陷害一事,可是在江南抓了不少人,陸家、朱家和顧家都有損失,其中陸炳華的親弟弟更是因為涉嫌謠言太子造反,僞造信件等罪名被抓,雖然人沒死,但判下來也流放去了遼東。
這輩子,除非皇帝大赦天下,不然可能都回不來了。
陸家為此不得不分出一支随他弟弟去了遼東,讓他在那邊安置。
陸炳華臉色很不好看,顯然生氣了。
顧淮這才道:“還是小心一些,楊和書的能耐我們都是見識過的,去年要不是有他相助太子,又迷惑了我們,我等也不至于慘敗。”
朱鴻儒慢悠悠的喝了一口遞到跟前的茶,淺笑道:“楊和書可是關隴中原世家公認的第一人,與他相鬥,能平手就很值得我炫耀了,所以顧兄說的沒錯,對他,我們還是應該小心一些。”
陸炳華心中雖不服氣,但嘴上沒說出來。
顧淮便隻當他同意了,因此傳令下去讓人拖延時間。
但楊和書也不是全無手段,各鹽場官員才拖延了兩天不到便紛紛和顧淮訴苦,拖延不下去了,再拖下去,楊和書便要直接接管鹽場,到時候别說他們這些官員都要被換,連鹽場的控制權也都要落在楊和書手裡了。
他是淮南道巡檢,是有權力這麼做的。
第3141章
齊名
顧淮隻能松口,但這公函怎麼填卻是一個問題。
不能填有鹽,有就須得交出來,但填無……
那被他們藏在鹽場裡的鹽要麼不被發現,要麼就隻能轉移地方,另尋藏匿的地點了。
楊和書預判了他們的預判,特意逼他們做出選擇,鑽進他結的套子裡,他們才一動,楊和書便收到了消息。
上次太子離開給他留了不少人,他将一些人放在明面上,一些人則藏在了暗中,此時就全都用上了。
各鹽場動作還沒停,一直賴在驿站裡不肯走的采購官員收到了長官送來的信,一看是讓他們回去,不必在江南采購官鹽,他們立刻把行李一收,帶上人就走,都沒和江南這邊的鹽運司言語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