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二郎後知後覺,“哦,對,楊學兄在淮南道有很多仇家。”
楊和書忍不住輕笑出聲,和他道:“這一路上就要有勞你保護了。”
白二郎連忙道:“楊學兄放心,其他的我不行,跟緊你我還是可以的。”
等到了書房,太子和幾位重要的大臣都在這裡了。
白二郎第一次進小朝會議事,還有一些緊張,好在皇帝不是提問他,而是逮着白善和周滿問,似乎也知道河道一事他雖有參與,但出主意的是他背後的白善和周滿。
白二郎悄悄松了一口氣。
白善敢寫這封折子,自然是做過研究的,尤其第二封折子比之第一封更詳盡,中間隔了一個月的時間,他添加了不少東西。
白善道:“我大晉水網密布,不說北黃河,南長江,隻說其間的河道分支,渭水、洛水,無定河,汾水,汴水,淮水,此是從西北向東,北向東南的航到,其中經過的州縣囊括了我大晉一半的繁華之地。”
“更不要說嘉陵江可與渭水等連通艱難,能與漢水連通中原,”白善道:“這些河道若都能用起來,沿途商貿必定蓬勃發展,中原人多地少,閑置下來的人力可更快速的輸送往北地,東南一帶,國力何止增強一二倍?”
老唐大人蹙眉,“如此重商,豈不傷農?”
太子道:“若是之前自然會,畢竟耕地有限,但現在糧食産量增高,各地糧價下降,以前兩個成人勞力拼盡全力才能養活一家三口,但現在一個成人勞力便能夠養活一家三口,那多出來的一人自然可以做些其他的事讓生活更好。”
“而商便是讓他們生活變好的道。”太子道:“這幾年司農寺一直在研究水稻和麥種再增産之事,孤聽聞,今年他們試驗田出來的一株水稻已經能達到畝産八石。”
白善贊同,道:“雖說糧食高産,但各地貧困之人依舊不少,失地的流民,少地的佃農,這些都要解決,臣如今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暫時将這些人力用起來,使其能在世間存活是當下要緊之務。”
其實是有辦法的,但辦法比較激進,白善和周滿都覺得提出來,他們可能就見不到下個月的太陽了,所以還是算了,暫時不提。
他們再想想更好的辦法,先順其自然,着眼于當下。
皇帝微微颔首,這才道:“河道可以疏通,但這不是一蹴而就之事,尤其沒有河道圖,各河道情況不明,如何疏通,先疏通哪一部分都要從長計議,放在大朝會上議論,恐怕難以有定論。”
他道:“此次你們出行,除劍南道外,你們去的地方囊括了我大晉所有重要的河道,朕令你們私下收集河道圖,将資料都交給工部,由工部制定出疏通之策。”
白善大喜,躬身應下。
皇帝這才看向周滿,道:“工部會先選出幾條河道做試驗,以免工程鋪大出現問題,但下河的民工勞丁和士兵過多,必有災病,你們太醫署可有應對之策?”
周滿躬身道:“臣會盡快定下合适的禦寒防疫藥方,以及适合他們水中作業的應對之法,到時候會在勞工點設立醫署點,以備不時之需。”
皇帝微微點頭,就點了案上擺着的輿圖道:“那就先從渭水到汾水這一段開始,你們太醫署準備吧。”
這會兒九月了,汾水一帶水位下降,有些地方甚至都要落雪了,這時候疏通河道的确要命,周滿不敢怠慢,躬身應下。
皇帝交代下任務,這才對一直乖乖站着的白二郎道:“驸馬,你好好跟着楊大人學習。”
白二郎應下。
皇帝這才揮手讓他們退下,留下太子和老唐大人幾個說話。
出了書房,四人便朝太極殿外走,白善和周滿落在後面,他問道,“此事緊急,我回去收拾一下東西便要準備出門了,你會去汾河嗎?”
周滿:“看情況,此事還需和蕭院正商議,不過我便是去也不會去很長時間的,三兩月便能回來。”
畢竟進了十一月,河道也難挖開了。
白善點點頭,牽住她的手笑道:“那就随緣見了,你要保重。”
周滿擡頭看向他,笑道:“你也一路小心。”
楊和書和白二郎已經走到台階之下,見他們兩個在後面磨磨蹭蹭一直未曾跟上來,便不由回頭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