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第7頁)

  前往楚州時,暮春時節,當他們回到京城,已經是初夏。

  這段時間發生的事,擱在普通人身上,可以吹噓一輩子。

  使團衆人松口氣的同時,眼裡燃燒起信念。

  他們将給京城帶來一個重磅消息。

  大奉再無鎮北王。

第一百四十八章

三氣元景帝

  按照規矩,到地方巡視、查案的官員,返回京城後,第一件事是進宮面聖,述職交差。

  而在此之前,加急或者不加急文書,要提前一步送達京城。

  不管是上朝時的奏對,還是此類的大事,在事先都必須有文書送到京城。急事就加急,六百裡八百裡視等級而論。

  不急的事,也要提前一步把文書發回京。

  這既是為了君王的威儀,遇到大事胸有靜氣。也是為了讓皇帝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去找心腹大臣商量。

  但有一種情況例外,那就是造反。

  楚州城屠戮一空,城毀人亡;鎮北王伏誅于城中,大奉再無鎮國神将。如此大事,本該是八百裡加急,如果馬能長翅膀,一千裡加急都不為過。

  可使團偏偏就是不提前發文書,不通知朝廷,使團當然不是為了造反。

  “我們要打朝廷和陛下一個措手不及!”

  這是鄭興懷布政使說的。

  朝廷因為此事大亂,他才能從中斡旋、操作,遊說當年的故友,遊說王首輔,讓整個文官集團聯合起來。

  使團離開官船,由禁軍扛着一口薄棺,棺材裡陳列着鎮北王的屍體,拼湊起來的屍體,倒是完整的很。

  碼頭上,有豐富經驗的工頭立刻呵斥着苦力後退,不準擋這些官老爺的道,甚至不許圍觀。

  因為這種情況,往往意味着官老爺們中,有人犧牲了。你若露出看好戲的眼神和姿态,極可能招來死者同袍的遷怒。

  幾個工頭在去年就遇到過類似的事,開春之時,運河還漂浮着浮冰,一艘據說來自雲州的官船抵達碼頭。

  一夥打更人扛着幾副棺材下來,有幾個工頭自以為隔着遠,竊竊私語,指指點點,當成談資打發時間。

  結果被領頭的銀鑼打折雙腿,敲碎滿口的牙,丢下運河,半條命都沒了。

  衆人擡着棺,從碼頭入城,進入内城,進入皇城,而後在宮城外被攔下來。

  許七安站在前頭,左邊是兩位禦史,右邊是大理寺丞和陳捕頭。

  “你去禀告陛下,赴楚州查案的使團,回京述職。”許七安命令道。

  “諸位大人稍等。”

  守城的羽林衛躬身說道,而後小跑着進了宮。

  ……

  寝宮内,元景帝盤膝而坐,閉目吐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