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開幕(三)
文官們立刻扭頭,帶着審視和敵意的目光,看向曹國公。
在這場“為三十八萬條冤魂”伸冤的争鬥中,激進派文官群體結構複雜,有人為心中正義,有人為不辜負聖賢書。有人則是為了名利,也有人是随大勢。
激進派以魏淵和王貞文為首。
反對派的成員結構同樣複雜,首先是皇室宗親,這裡面肯定有良善之輩,但有時候身份決定了立場。
淮王一旦被定罪,對整個皇室名聲是難以想象的巨大打擊。用市井之言形容,以後都擡不起頭做人了。
普通人還要臉面呢,何況是皇族?
鎮北王可以死,但不能被定罪。
其次是勳貴集團,勳貴是天然親近皇室的,隻要理解了爵位的性質,就能明白勳貴和皇室是一個陣營。
兩個字概括:貴族!
文官就像韭菜,一波又一波的換着,總有新生的力量湧入朝堂。風光時獨掌朝綱,落魄時,子嗣與平民無異。
唯有世襲罔替的勳貴,是天生的貴族,與平民處在不同的階層。而世襲罔替,綿延子嗣的權力,是皇室賜予。
因此,即使勳貴裡有人不認同淮王,不認同元景帝,他們多半也會保持沉默。
最後,是一群想上位的文官,或處境不太妙的文官,暗中與元景帝達成利益交換,為他說話,成為他的武器。
皇室宗親、勳貴集團、部分文官,三者組成反對派。
此時曹國公出列,代表着勳貴集團,代表他們的意志。
“陛下,這些年來,朝廷内憂外患,夏季大旱不斷,雨季洪水連連,民生艱難,各地賦稅年年拖欠,盡管陛下不停的減免賦稅,與民休息,但百姓依舊怨聲載道。”
曹國公痛心疾首,沉聲道:“值此時期,若是再傳出鎮北王屠城慘案,天下百姓将如何看待朝廷?鄉紳胥吏,又該如何看待朝廷?
“會不會認為朝廷已經朽爛,于是更加變本加厲的搜刮民脂民膏,更加肆無忌憚?”
“混賬!”
元景帝勃然大怒,指着曹國公的鼻子怒罵:“你在諷刺朕是昏君嗎,你在諷刺滿堂諸公盡是昏聩之人?”
“臣不敢!”曹國公大聲道:
“可眼下,諸公們做的,不就是這等昏聩之事嗎。口中嚷嚷着為百姓伸冤,要給淮王定罪,可曾有人考慮過大局?考慮過朝廷的形象?諸公在朝為官,難道不知道,朝廷的顔面,便是爾等的顔面?”
兩人一唱一和,演着雙簧。
朝堂諸公開始交頭接耳,竊竊私語。
鄭布政使心裡一凜,又驚又怒,他得承認曹國公這番話不是強詞奪理,非但不是,反而很有道理。
皇室的顔面,并不足以讓諸公改變立場。
但如果是朝廷的顔面呢?
在百官心裡,朝廷的威嚴高于一切,因為朝廷的威嚴便是他們的威嚴,兩者是一體的,是密不可分的。
就算是鄭興懷自己,剛才也不由的想到,朝廷該如何挽回顔面,挽回百姓心中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