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她握着火折子,腳步飛快的離開了密室
六月十八,立秋!
三祭之後,終于迎來了大軍出征之日。
這天清晨,魏淵率領一衆将領,騎着馬,從皇城的主幹道出發,向着京城外的大軍軍營行去。
“招搖過市”是必不可少的流程,曆來金榜題名和出征都是國家大事,必須要招搖過市,廣而告之。
浩浩蕩蕩數百人的隊伍裡,魏淵在最前頭,他仍舊一身青衣,兩鬓斑白,儒雅俊朗。
一如當年。
主幹道兩邊站滿了百姓,經過這麼久的宣傳、預熱,百姓早已接受了打仗這件事,默默圍觀着隊伍出行。
人群裡,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人定定的凝視着那襲青衣,忽然老淚縱橫,大哭起來。
“爹,你哭什麼?”
老漢身邊,年輕的男人茫然問道。
“魏公,魏公終于又領兵了”
老人緊緊抓住兒子的手,悲喜交織:“爹當年參軍時,就是跟着魏公去的山海關,也是跟着他一起回來的。一晃二十一年過去了,魏公還是如當年一樣,隻是鬓角花白了。當時,我記得是陛下站在城頭,親自擂鼓,為魏公送行。”
陛下擂鼓年輕的兒子瞪大眼睛,一臉不信。
許多年紀大的人,看到青衣儒士領隊的一幕,紛紛想起當年的山海關戰役。
想起了大奉還有一位軍神,想起了這位當年壓的鎮北王無法出頭的青衣儒士。
尤其是曾經參軍過的老人,再次見到魏青衣領兵的一幕,或潸然淚下,或激動萬分,或悲喜交織。
“魏公,是魏公啊”
“二十年了,整整二十年,終于又看到魏公領兵了。”
“這麼多年,我都快忘記當初魏公率領千軍萬馬西征的風光,魏公啊,為何山海關戰役後,你便隐在朝堂,你可知當年的兄弟們有多痛心”
年輕人很難理解老一輩人的情懷,難以理解那襲青衣,昔年有多光芒萬丈。
街邊,負責維護治安的許平志,腰胯長刀,愣愣凝視,恍然如夢。
“百戶大人,您當年也打過山海關戰役吧,魏公,真的有那麼神?”
一位年輕的禦刀衛低聲問道。
“對于我們那一代的人來說,魏公在,軍心就在。他是那種讓人心甘情願為之赴死的人物。”許平志歎了口氣:
“你們這一代的年輕人,很難理解當年的我們。不過,你們遲早會體驗到的。嗯,等打完巫神教。”
“我聽說,當年山海關戰役時,陛下親自在城頭擂鼓?”又一位禦刀衛問道。
“山海關戰役,關乎國家存亡,自然是不同的。這一次,看不到了。”許平志惋惜道。
魏淵身後,姜律中等追随過魏青衣出征的老人,聽見了街邊百姓的讨論,不由想起當年。
山海關戰役時,大奉舉國之兵力投入戰争,那襲龍袍親自站在城頭擂鼓送行,何其風光。
如果陛下能再擂鼓相送,那該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