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第3頁)

  那副百戶臉上堆笑,來取趙鯉馬背上的包袱時,又聽趙鯉道:“裡面還有一具從熊胃裡扒出來的碎骨頭,你記得單獨取出來。”

  剛才在橋邊美美吃了早飯的副百戶,看着那小半人高滴着血水的包袱,臉上笑容霎時間僵硬。

  便是左右說着好話的官兒,都不着痕迹後退了半步。

  任誰也沒想到,趙鯉就這樣不講究地一張包袱皮打包了包死人骨頭來——還是從熊肚子裡撿出來的。

  見那副百戶将裹屍袋卸下來,趙鯉自懷中取出一頁紙。

  是她謄抄過來的,原件被胃酸腐蝕得不像樣子。

  趙鯉将這紙遞去。

  負責餘無鄉事務的老人與巡檢接了湊頭看。

  這‘老人’并未年齡描述,而是大景鄉一級的管理,半公半民,但極為熟悉當地事務。

  隻掃了兩眼,便與巡檢同時道:“是酒泉巷子人。”

  巡檢本欲請趙鯉去官衙坐着,等他們查清回報。

  但相比起在官衙傻坐,趙鯉更喜歡自己親自去查。

  因而兩句話打發了橋上來接的官吏,隻帶着本地巡檢和幾個差役去了酒泉巷。

  酒泉巷位于餘無鄉的西邊,旁邊是一條清澈的溪流。

  趙鯉路過時還順帶牽着她的小馬,下去沖了一下馬屁股上的淡血水。

  還未真正進酒泉巷子,趙鯉已先聞到了一陣酒香。

  這種酒香像是百年來已經沁潤進泥土之中。

  趙鯉不由動了動鼻子:“這裡人都以釀酒為生嗎?”

  她本以為與江州織造坊一樣,不料巡檢嘴角一耷拉露出苦相,猶豫片刻後他道:“從前确是家家釀酒,家家都有不傳之秘的釀酒方。”

  “可以後卻不一定了。”

  不待趙鯉追問,他一股腦道出實情。

  原來,這酒泉巷子釀酒産業與宋家有極大關系。

  宋氏在桃源境造假陰司,做土皇帝。

  加之有宋華僑那個日日醉生夢死的酒桶,酒水消耗量極大。

  但桃源境中糧食根本不夠吃,哪有釀酒的餘地。

  因此酒水都是在桃源境外采買。

  有需求就有供給。

  可以說,百年來藏匿在桃源境中的宋家,造就了這條酒巷的誕生。

  因而在宋家被徹查以後,酒泉巷中的酒水便失去了最大的買家。

  許多人新釀的酒積壓在手,已經是面臨破産背井離鄉的境遇。

  大景這個背景,這類釀酒小作坊貨物積壓,資金鍊斷裂就是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