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第3頁)

但這就是大明的官場,在廟堂上,百姓是最重要的,但在民間……呵呵。

百姓往往隻是他們的籌碼,用以對抗皇權,為自己謀私的籌碼。

非但如此,他們還善于在民間制造輿論,百姓愚昧,往往會覺得滿朝忠臣,皇帝昏庸,殘暴,不顧及他們死活。

到頭來,百姓隻得到一丁點實惠,甚至都沒得到實惠,但都會感念誰誰誰的好。

而皇帝……卻永遠是挨罵的那個。

在這個皇權不下鄉的時代,地方官員可操作性太強了,加之他們和朝中官員關系密切,到頭來妥協的大多是皇帝。

除非……如朱元璋那般,根本不逼逼,說砍你頭沒商量。

但朱見深不是朱元璋,即便他想那麼做,也沒那個政治土壤,如今的大明,已經不是洪武年間的大明了。

誠然,它變得更好了,更強大,更富足;然,它也變得更壞了,更腐敗,更黑暗;大明依然是那個大明,卻又發生了巨大轉變。

稱不上壞,但也算不上太好。

可就是這樣,它依然可稱作盛世,因為新作物的引進,百姓不用餓肚子了,因為海商的開啟,百姓也有了活計。

在封建王朝時代,對生活在這時代的百姓來說,它就是盛世,即便它有很多陰暗,但它依然是。

沒辦法,曆朝曆代都是這樣……都習慣了。

這樣,已是極好。

朱見深妥協了,最後隻象征性加征了一成商稅,百官也沒有過于得寸進尺,诏書很快頒布下去,得以實行。

就這樣,朱見深又成了好皇帝,體恤黎民百姓的好皇帝。

事實上,現在的大明雖然富足,但朝廷卻很窮,因為随着生活改善,勞動成本也提高了。

最直觀的體現就軍隊,以前有飯吃,再随便給倆小錢,就能讓人賣命,但現在行不通了,有了更好的選擇,誰也不想再過腦袋别褲腰帶的日子了。

以前他們沒得選,現在他們想過安逸的生活。

這沒錯,但問題是都想過舒坦日子,最後的結果,必然是誰都過不上舒坦日子。

李青也在思索對策,卻毫無頭緒,從表面看,最理想的策略就是廢除軍戶制度,改募兵制。

但募兵制也有個重大缺陷,那就是太燒錢了,真要那麼做,僅是額外支出的白銀,每年都多達數百萬兩。

打仗是會死人的,當然要比做工要高許多,這是沒辦法的事。

一年數百萬短期咬咬牙,還是能支撐的,但長此以往下去,财政赤字太大了,搞不好就會崩潰。

這還隻是客觀因素,更可怕的是,一旦廢除軍戶制度,大明軍隊立時就會分崩離析!

從局部開始搞?

别開玩笑了,不患寡患不均在哪兒都适用,在軍隊這麼弄,屬實是茅坑打燈籠。

思索再三,唯有一法——搞武舉!

開啟武将的上升通道,擡高武将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提高人們從戎熱情,唯有如此,才能保障大明軍隊的實力,才能跟日益壯大文官體系抗衡。

這個權力場,不能隻有一種聲音,但随着文治發展,戰事的減少,文官的話語權越來越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