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第10頁)

  “竟然這麼大!”

  他眼前的這片新開墾的田地,一眼望去,居然足足有五、六個足球場那麼大!

第0045章

生産力啊生産力

  黑夫眼前這片廣闊的農田,是由一道道細細長條組成的,那些長條,就是畝。

  他站在田邊,沿着畝邊緣排水用的小溝畛,輕輕邁出了左腳,接着是右腳,一左一右下來,就是這時代的基本距離單位:步,一步等于六尺,相當于後世的1.38米。

  這樣一來,剛好走完一畝地塊的寬度。

  所以每畝寬1步,長240步。因為秦國自從商鞅變法後,就開始實行大畝制度。和燕國、楚國、齊國的100步小畝,以及魏國的200步中畝都不一樣。

  究其原因,除了商鞅變法時的秦國地廣人稀,要讓老百姓多分些地多種糧外。大概也因為,秦國開始廣泛使用牛耕,哪怕沒牛的人家,也能從官府借牛耕作。而一頭牛悶頭拉犁,大概走上240步,才需要歇氣一次,至于人,拉着犁走上一百步,你就得累趴下。

  于是乎,這一百畝屬于黑夫的地,就顯得格外大。

  黑夫震驚完以後,蹲下來用樹枝算了筆賬:後世的一市畝為666.67平米,而秦國的一大畝約為400多平米,比後世小一些。但折算起來,一百大畝就是四萬多平米……

  “這麼大的地,放到清朝民國,我已經是個小地主了吧。”

  黑夫頓時有些好笑,要知道,清代的農民,自耕農有十來畝地是正常的,窮一點的,甚至隻有幾畝。

  但是别開心得太早,這些地雖然分給黑夫種,但它們依然是歸屬國家的。漢朝的董仲舒無根無據地腦補說秦國“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賣買”,然而黑夫回到秦國,卻從未見過任何一樁買賣土地的交易,更别說契約,後世發掘出的秦簡,也根本找不到類似的東西。

  在秦國,土地是決不能買賣的!畢竟,隻有在土地國有的前提下,授田制和軍功授爵,這兩個秦國的立國之基才能維持下去,至少在秦始皇一統天下,宣布“使黔首自實田”之前是這樣的,農民有土地使用權,卻沒有所有權。

  這麼一想,大秦和我天朝國情還真挺像的。

  而且别以為田地大,收成就多。恰恰相反,在這時代,正因為耕地收成太少,若不分配這麼多土地,是絕對養不活一家人的。

  “伯兄。”

  黑夫坐在壟上休息時,順便問衷道:“去年我們家秋收時,一畝大概有多少收成?”

  衷也坐在阡陌上,走了一會後,他腿傷處有些酸痛,但和黑夫不同,他看着眼前這片土地,眼中滿是憧憬和期待,身為農夫,哪有不愛土地的?

  “粟的話,2石吧,稻更多點,畝産3石。南郡的土地卑濕,比不了關中,我在服戍役時,聽關中來的兵卒說,在那裡,粟米的畝産可以翻兩到三倍呢!”衷作為家裡的主心骨,每年多收少收,心裡都得有個數。

  這裡的“石”,指的是體積,而非重量,畢竟這年頭哪有功夫做精密的稱量。農民打到了谷子,舂得了米,都是往固定容積的鬥、升裡放,鹹陽分發到各郡縣的“商鞅方升”,就是這時代的标準量器,俗話說得好,升米恩,鬥米仇嘛,交禾租時也是如此。

  黑夫來這時代這麼久了,手提肩扛了無數次米谷,心裡也大約有個數。所以知道,按照大哥的說法,自家地裡,粟大概是畝産50多市斤,稻谷大概是畝産70多市斤。

  這是個什麼概念?

  黑夫前世老家在農村,也是識五谷的,知道現代的雜交水稻田,一畝地多的能産近2000市斤!小米的話,大面積種植,一畝也能産八九百市斤!

  也就是說,這時代的糧食畝産量,大概隻有21世紀的幾十分之一。

  生産力,前世在課本上隻是一個幹巴巴的詞,此刻顯得如此要命。人如果想吃飽肚子,畝産不能提升的情況下,隻能擴大種植面積,也難怪此時平均每人占有的土地那麼大。

  所以黑夫特别能理解這時代的農稼艱難,沒有機械化的幫助,每個農民要幹的活,是後世的十倍甚至幾十倍!一家五到八口人,在農忙的時節,必須沒白天沒黑夜地在地裡忙活,才能将這麼多的土地耕耘下來。

  秦國的農民,在官府委任的田官指導下,已經脫離了漫天撒種刀耕火種的階段,開始精耕細作。《倉律》裡甚至手把手地教農民,說撒種子時,稻、麻每畝用二又三分之二鬥,粟、麥每畝一鬥,黍子、豆每畝三分之二鬥……

  但即便如此,粟的産量也隻是比200年前魏國的“畝産1.5石”高了一點,加上租、賦又重,頂多求個半饑不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