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了,大王在诏書裡下令,讓昌平君入陳郢勸降,又何嘗不是對他的一次考驗呢?
大王似乎也想看看,秦楚之間,昌平君會做何選擇……
王贲當然是希望昌平君能像魏冉,白起這些楚人一樣,選擇秦。他暗道:“就算昌平君不顧慮自己,也得考慮長公子啊……”
遠在鹹陽的長公子扶蘇,正是昌平君之妹所生。雖然扶蘇年紀才十歲,卻已十分聰慧賢明,有仁君之狀。昌平君的抉擇,不但關乎他自己,也關系到扶蘇公子的地位。
希望他能想清楚吧。
言罷,王贲下令道:“我相信昌平君不會如此糊塗,吾等既然與他約定好了,便要言而有信,令三軍繼續等待,日上三竿前,不得攻城!”
羌瘣隻好應諾,但心裡卻暗道,相比于老王将軍的奇正并用,這小王将軍行事,還是太正了點……
好在他的擔憂是多餘的,又過了一個時辰,就在約定時間将至時,陳郢的城門,終于緩緩打開了!
一位長冠錦衣,長須及胸的俊朗卿士乘車而出,正是昌平君!那馬車一直駛到秦國大軍面前,昌平君才将擎在手中,那面鮮紅如火的楚國鳳鳥大旗,擲到了陣前泥沙裡,同時揮臂高呼道:
“陳郢,降矣!”
“秦國萬勝!”數萬秦卒舉起兵器,發出了歡呼!震得陳郢城頭的瓦片都在顫抖!
“如何?”
在喧嚣的歡呼聲中,王贲目視羌瘣,大笑了起來:“看來昌平君,已在秦楚之間,做出了選擇!”
說完,王贲不再看着眼前這座已在囊中的城池,而是回過頭,将目光望向了西北方,望向了鴻溝的另一頭!
那裡,有一座更加富麗堂皇,更加宏大的城池,在等待着王贲。
等待他去征服!等待他去建立滅國隳城的功業!等待他去博取,如同父親那樣的赫赫威名!
……
PS:白起,小豎子耳!興師以與楚戰,舉鄢、郢,燒夷陵,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也。——《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第0117章
大時代
秦王政二十二年春一月,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鴻雁來。
方城縣郊外,站在雪将化盡的草地上,黑夫将一石二鬥的硬弓拉成滿月狀,箭矢對準天上北歸的雁群。瞄了幾個呼吸後,手一松,箭矢離弦而去!
雖然他架勢已經擺得十足,但準頭卻差了十萬八千裡,連根雁毛都沒射下來……
“哈哈哈,黑夫亭長的射術,也就射射青首,想射下鶀雁?還是算了罷。”
一旁的共敖發出了嘲笑,不過他自己開弓朝大雁射去時,也同樣落空。二人在這糾結大雁,一無所獲,反倒是小陶和東門豹已經拎着兩隻綠頭野鴨回來了。
黑夫他們早在臘月初時,就抵達了南陽郡方城縣,今年天氣不太好,整個北方都遇到了大雪,雪深二尺五寸,所以來自南郡的刑徒戍卒被要求在方城原地待命。
方城并不是一座城,而是“長城”。早在春秋時期,楚國為了防備諸夏的戰車長驅南下,就在南陽盆地周邊的崇山峻嶺上修築了衆多以方形城寨為主,具有防禦功能的險塞,稱之為方城。到了戰國,又将這些城寨用石砌或土堆的牆垣連起來,就形成了綿延三百餘裡的楚長城,它像一個“門”字,拱衛着楚國北境。
方城縣,正是這道方形長城的東口。
可自從南陽郡被秦國奪取以後,方城就變成了秦軍出擊楚國的前哨,這次向東進攻陳蔡,大軍就是從方城縣出發的。去年伐楚大軍在此駐紮留下的營壘,就成了後續抵達的刑徒戍卒現成的窩棚。
因為雨雪不止,黑夫他們的就地駐紮持續了整整一個月,反正閑着也閑着,黑夫便與手下們繼續拿起兵器練習。尤其是他的短闆,射箭,也在小陶指導下得到了補強。不過僅能做到十餘步内箭無虛發,再遠就會有失準頭,至于射雁之類的高難度操作,實在是太難為他了。
鄢縣的求盜共敖和他押送的戍卒,也住在黑夫他們旁邊,雖然共敖那張嘴有些缺德,時不時還陰陽怪氣地說些諷刺秦國官府的怪話,但大家好歹算南郡老鄉,平日裡沒少往來。還不時約着一起離開營地射鳥,改善戍卒夥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