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因為王翦堅持必須六十萬人方可伐楚,意思是戰争要拖到明年,這讓急性子的秦王頗為不喜。于是他索性讓宿将們各自鎮守原地,轉而大膽啟用了一大批出身郎衛的青壯将領,如李信、蒙恬、李由等,令其負責伐楚之事。
“大王這是有意讓王老将軍及其舊部引退,開始讓新人上位了啊……”
李信、蒙恬都明白這點,二人年紀雖然不大,可也經曆了數年軍旅。李信更是屢獲大功,論功勳,論資曆,都已經有了獨當一面的資本。蒙恬則是秦國名将蒙骜之孫,家傳兵學,是繼李信之後,秦王最欣賞的少壯派将軍。
二人都知道這場出征,對于秦國,對于自己的重要性,尤其是李信,前輩王翦的戰功赫赫擺在面前,帶給他巨大壓力的同時,還有幾分躍躍欲試。
回到大帳後,李信令屬下将膏油燈統統點亮,他與蒙恬要連夜商議接下來的軍務。
案幾上的地圖有兩張,一張是“駐軍圖”,是用紅、黑、田青三種顔色繪成的守備地圖。其範圍相當于秦國的砀郡,以及新設的陳郡淮陽、上蔡地區。上面用黑底套紅勾框,着重表示李信麾下幾支軍隊的駐地及其指揮中心,還有後方的糧倉及運糧路線。
李信眼睛在地圖上掃視,找到了敖倉的位置。
兵法雲,軍無辎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作為打過不少仗的将軍,李信當然明白,要想打赢這場滅國之戰,首要的一點是保證二十萬人的糧食供應。
“荥陽敖倉,便是此番伐楚的輸糧起點。”
敖倉是六七月間,在荥陽新修的大糧倉,可積糧數十萬石,那裡瀕臨大河,又是鴻溝的起點,所以交通方便,不論是來自關中的粟麥,還是來自河内、河東、三川的糧秣,都可以先集中到敖倉,再沿着鴻溝,運送到淮陽來……
所以李信才會選擇淮陽作為大軍征楚的大本營,這裡是鴻溝糧食運輸的終點。
他可用的人手二十萬,其中十萬是負責運糧的民夫刑徒,基本上就近征發。另外十萬才是作戰部隊,這麼多人,當然不可能一窩蜂擠在淮陽,李信還分配了幾支偏師,駐紮在上蔡、陽城、睢陽等地,所以在淮陽的作戰部隊,僅有五萬。
“這五萬大軍的糧秣,便由昌平君居中調度,上蔡三萬、陽城五千,糧秣由颍川郡襄城縣輸送,睢陽一萬五千人,糧秣由陳留輸送。”
方才李信、蒙恬與昌平君讨論的,便是輸糧的問題。這樣一來,三軍的後方補給線便清晰明了了,而且都有水路之便,可以極大增加效率,減輕損耗。
在确保糧食補給後,大軍才能進一步考慮如何前進。
李信讓人将第二張“地形圖”也挂起來,此圖的主區為秦楚邊界的淮北地區,上南下北,方位與後世相反。圖上用粗細均勻的曲線,繪有淮北地區河流30多條,芒砀山等山脈采用閉合曲線内加暈線表示,脈絡分明,道路繪成細線,各處縣、鄉城郭則用方框表示。
“淮北平坦,幾乎無險可守,但亦不可孤軍深入,因為楚軍集中在幾處城郭,可阻斷我軍補給。”
蒙恬也點了點地圖:“據探子回報,項縣、平輿、城父,這三城,便是楚軍的第一道防線。”
這三城與秦軍的三軍鄰近,雙方已經對峙月餘了。
蒙恬的手指向後移動:“新蔡、钜陽,這則是楚軍的第二道防線。”
不比先前的三處邊境縣邑,這兩座都是大城,一旦兩城不守,楚國的都城壽春與秦軍之間,就隻剩下一條淮河了。
“第一場硬仗,必然是在項縣。”
蒙恬盯着鴻溝的終點,隻要奪取項縣,秦軍就能控制整條鴻溝,将補給線延長數百裡。
“吾等如此認為,項燕素有善兵之名,又何嘗不是如此認為?”
李信卻笑了笑,據探子回報,項縣已經懸挂上了楚國司馬項燕的旗号,楚軍亦在此雲集,因為項燕也清楚,秦軍主力必就食于淮陽,項縣首當其沖,一旦項縣不保,秦軍就能順着颍水威脅钜陽,若是如此,楚國就将陷入被動。
“淮陽大軍,留五千守城,其餘盡數南下,威逼項縣。再令陽城李由部,十月初一兵發頓城,先下此邑,做出配合淮陽,合圍項縣之勢。”
蒙恬面露疑惑:“項縣楚軍也有三五萬,與我軍相當,恐怕不好攻取,将軍是要強攻?”
李信卻搖頭道:“誰說我要坐鎮淮陽,率軍攻項?此事,當由蒙恬将軍來做。”
蒙恬恍然:“那将軍是要去……”
李信的手指離開了淮陽和項縣這條難以突破的界線,到了上蔡處。
兵者,以正合,以奇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