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第6頁)

  項燕年歲五十有餘,卻越發老當益壯,生活習慣上一直保持着軍人的風姿,仍然腰闆筆直,聲如洪鐘,深受楚軍将士愛戴。

  他年輕時也曾身先士卒,但年紀漸大,職位漸高,便不喜冒險了,而是改成指揮預備隊,身處可将戰況盡收眼底的高地,視情形将部隊投入最需要的地方,這才是主帥該做的事。

  此刻,項燕挺立在風中,目光盯着遠方綿延近十裡的混亂戰場。

  可以看到,在這片戰場的東半部,是節節敗退的黑甲秦軍,而西半部,則是不斷向前進逼的赤甲楚軍。

  “秦軍敗矣。”

  項燕的一個幕僚看着戰況,面露喜色:“秦将做夢都沒料到,上柱國居然會出現在他身後!”

  項燕搖了搖頭:“這支秦軍也不知是李信還是蒙恬所帥,一味冒進,太過輕敵,畢竟是年輕後生啊,在老夫面前玩弄這等小計謀,還是嫩了些!”

  項燕打算用同樣的方式,給這個毛躁的秦國将軍好好上一課!

  ……

  這是一場遭遇戰,當李信利用潰兵開道攻破同樣被叫做“鄢郢”,以紀念南楚故都的钜陽城後,楚國在淮北的第一、第二道防線幾乎土崩瓦解。

  至此,李信的自信和傲慢也達到了極點,他認為楚國無人,項燕也被困守項城,于是行軍越發無所顧慮。

  在燒了钜陽的楚軍糧草後,李信開始繼續向東北行進,抵達城父,與從睢陽出發的一萬秦軍彙合。

  雖然仍有不少人勸他回項城或陳郢,去和蒙恬彙合,但李信卻否定了這些建言,他準備進行一個大膽的計劃:向東南挺進,直逼楚國都城壽春!隻要渡過淮水,壽春将無險可守!

  這是當年白起破郢的策略,李信決定複制那個奇迹,用同一種方式,滅亡楚國。

  然而,半個多月來一路高歌猛進,橫掃淮北的李信沒有想到,他預想中的項燕和楚軍主力不在項城,而是在一個天色将明未明的清晨,突然出現在自己背後!

  連續行軍三日三夜未頓舍的楚軍,像是憋了許久一樣,車騎呼嘯而來,李信安排在後的分卒還沒來得及抵抗就被掃清,等斥候告知他楚軍來襲時,項燕大旗已至數裡之外!

  一報還一報,李信前幾天在寝丘打了當地楚軍一個猝不及防,獲得大勝,才過了沒多少天,就被楚人以同樣的方式還擊了。

  李信隻來得及下令排成一條長蛇行軍的秦軍重新列陣,并調整方向。然而當楚軍掩殺過來,與秦軍碰撞到一起後,李信便發現,這和他之前擊潰的那些雜牌軍大為不同,沒有在秦軍整齊的陣列面前亂了手腳,而是勇敢地跟着鼓點沖鋒過來。

  此刻此刻,混戰已經持續了半個時辰,雖然楚軍先發制人,占了優勢,但并未勝券在握……

  ……

  從項燕的方向看去,楚軍突擊在最前的五個方陣,各有五六千人,打着五面赤色如火的軍旗,分别是昭、景、屈三家族兵,還有江東、彭城之師。

  其中,昭、景、屈三家的軍旗已經長久遲遲不前,他們也遇到了秦軍的内史精銳,黑紅兩色的兵卒纏鬥在一起,難解難分。

  彭城之師和江東之兵則有些勢不可擋,他們不斷從側翼推進,将秦軍往中央擠壓,一時間,五支楚軍大有将秦軍前陣包圍的架勢……

  “不止是三家之兵,東楚與西楚兒郎也不願落下風。”

  項燕不由出言稱贊,他手下的軍隊,多達五六萬,是分别從魯、泗上、江東,還有淮南各楚國大小貴族那征召來的。當十月初戰争打響時,項燕讓自己的長子樹立自己的帥旗,帶着淮北三萬軍民在項城假裝主力,吸引秦軍注意,他自己則來淮東,就地整編這幾支軍隊。

  沒想到,李信也采取了和他類似的策略,帶着一支軍隊在淮北橫沖直撞。項燕也不着急,索性将計就計,先按兵不動,等李信驕縱到極緻後,才帶着大軍接近秦軍主力。

  這場仗,不同于過去五國伐秦的憋屈仗,在家國淪亡面前,楚軍的确是打出了血性。

  不枉他頂着楚王屢屢斥責的壓力,用土地換時間,放任李信在淮北大肆破壞,卻沒有過早暴露意圖。

  兵法雲,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

  在項燕看來,李信的作戰方式,犯了苛求兵卒的大忌,面對這個莽撞的對手,他隻需要慢慢引導兵勢,以利動之,以卒待之即可。

  果不其然,最後在項燕的故意引導,李信心中名為驕傲的猛虎日漸生長,最後吞噬了他的理智和謹慎,這時候,項燕所掌握的“兵勢”,就象讓圓石從極高極陡的山上滾下來一樣,來勢兇猛,無可阻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