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第1頁)

  在秦楚兩國的邊界上,數萬秦軍保護着數萬民夫施工,他們秣馬厲兵,時刻做着戰鬥的準備,就怕楚軍不來。

  楚國的車騎哨探亦在遙遙觀望這一幕,但主力大軍始終未敢貿然來攻,因為項燕知道,這也可能是王翦為他布下的一個陷阱。

  數日後,一道高丈餘的厚土牆在上蔡東郊憑空出現,拔地而起,而在先前每隔百步就插下标杆的位置,章邯也在督促民夫們修築更加高大、堅固的角樓。

  就是在此時,出了一場事故……

  一座剛夯好的角樓,由章邯帶人試驗其堅度,卻在十餘人扛着木樁重重撞擊幾下後,便出現了開裂的痕迹!并有大量土塊脫落下掉!

  “若楚軍來攻,這角樓如何禦敵?定會成為敵軍突破的缺口,千裡之堤毀于蟻穴!”

  “修此角樓之人,皆鞭笞十下,再推倒,重修!”

  章邯狠狠地瞪了負責這一段的司空小吏一眼,說再有第二次,便要将負責的人斬首,其餘人等亦要從死!

  司空小吏唯唯諾諾,章邯有些苦惱地對黑夫道:“監禦史要求角樓必須達到關中牆垣的硬度,堅不可摧,但那是花了許久時間才能夯出來的,眼下工期隻有十餘日,倉促之間,恐難以夯成。再者,土質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壁壘角樓的堅固,以土細而不松,油潤而不燥,鮮明而不暗為佳,但這上蔡的土實在一般,遠不如關中黃土好用……”

  這年頭上蔡的森林覆蓋率較高,土壤裡的腐殖質不少,就近用這樣的土來夯壁壘角樓,質量的确難以保證。

  章邯決定讓人舍近求遠,從遠處挖幹燥松細的黃土來修角樓,如此才能保證質量,黑夫眼珠一轉,給章邯出了個主意。

  “少榮,在南郡安陸裡闾中,倒是有一種土法,用來修房屋,幹燥後異常堅硬,非但水浸不變,即使鐵釘也難以釘入!曆經數百年風雨依然完好無損!”

  說完他怕章邯不信,又将自己姊丈拿出來背鍋:“我姊丈橼不但精通木工,也曾以此法為人修過屋舍。”

  “還有這種法子?”章邯頓時大感興趣,請黑夫詳細說明。

  黑夫一笑,這是前世農村老家修房子的常用方法,在這時代尚不流行,便指着不遠處潺潺流淌的汝水支流道:“很簡單,材料也不難得,以常見的黃土,外加燒制的蜃灰、河沙混合夯壘,就叫三合土!”

第0261章

堅壁

  “監禦史,再往前,就到此行最後一段壁壘了。”黑衣小吏跑到車前禀報。

  監禦史靈祿點了點頭,合攏了膝上的竹簡,問道:“這是哪位都尉的營壘?”

  “是李由都尉,統領的是南郡兵及民夫,派了軍司空章邯來督工。”

  “李由、章邯麼?”

  靈祿沉吟片刻,暗道:“李由乃是廷尉李斯之子,年紀輕輕就當上了左庶長,掌管一郡軍務,被大王寄予厚望。而章邯是少府之吏,亦素有幹練之稱。”

  “不知這兩人,所修的壁壘角樓,能否有何不同?”

  在車輿上偏過頭,靈祿能清晰地看到,草木枯黃的地平線上,是一座高丈餘,綿延上百裡的壁壘。它猶如一道黃色的大幕,将淮北平原人為地分割開來,西面是秦,東面是楚。而每隔百步,壁壘上便有一座高兩丈有餘的角樓屹立,上面有鼓、旗幟,一伍全副武裝的兵卒操持弩機,在上面警惕地站崗。

  這是靈祿出發的第五天,他本是監禦史,從屬于禦史府,被安排在郡上,負責監察官員,并直接向秦王彙報,和郡尉一起,遏制權力極大的郡守。

  監禦史同時也有監督郡上各曹行政,以及在地方發現人才向中央推薦的職責,而到了戰時,身為“陳郡監禦史”的靈祿還得搖身一變,作為王翦的使者,監督戰線上工程、渠運的進度。

  整個壁壘被分為三十段,基本上每一段長五到十裡不等,秦國一裡為三百步,則每裡都要修築三座角樓。

  一路走下來,靈祿對整個工程的質量是不太滿意的,或許是因為土質的原因罷,在他眼中,這些匆匆趕修的壁壘和角樓實在是差勁。尤其是角樓,需要比壁壘更強的硬度。可靈祿讓人随便用手裡的戈矛鑿啄,角樓上的夯土就能掉下一大塊來,有的軍司空以土坯築角樓,夾雜了稻草和樹枝以增加粘合的強度,這才勉強過關。

  “但倘若楚軍來攻,以飛石毀此角樓,依然不算什麼難事!”

  所謂飛石,便是投石器,在吳越争霸時被範蠡做出,一直是攻城守城和壁壘陣戰常用的器械,對付厚實的城牆效果一般,但卻是角樓望樓的克星。

  靈祿可以想象,楚軍大舉來攻時,隻需要發一十斤重的飛石過來,砸中數次,脆弱的角樓便轟然塌陷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