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車府令趙高可是文武全才,不僅駕得一手好馬車,書法也堪稱一絕。他立刻上前,在案上攤開帛書,将筆蘸滿天下間最好的墨,按照秦王的口谕,用天下前三甲的書法小篆,寫下诏書。
“異日韓王納地效玺,請為藩臣,已而倍約,與趙、魏合從畔秦,故興兵誅之,虜其王。”
“趙王使其相李牧來約盟,故歸其質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興兵誅之,得其王。趙公子嘉乃自立為代王,故舉兵擊滅之。”
“魏王始約服入秦,已而與韓、趙謀襲秦,秦兵吏誅,遂破之。”
“荊王獻青陽以西,已而畔約,擊我南郡,故發兵誅,得其王,遂定其荊地。”
“燕王昏亂,其太子丹乃陰令荊轲為賊,兵吏誅,滅其國。”
“齊王用後勝計,絕秦使,欲為亂,兵吏誅,虜其王,平齊地。”
先是一番對秦滅六國理由、過程的追述後,秦王略一停頓,思索片刻後,終于開始了正文:
“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鹹伏其辜,天下大定。”
“古人雲,名者,實之賓也!今寡人已貴為天子,賓九州,制六合,王号已不足尊也。故名号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今令丞相、禦史大夫,及諸議郎共議帝号!”
是的,就像他活着的時候,決不願被人稱為,更不可能自稱“趙政”一般,這結束亂世,一天下的大功業,九州萬裡的廣袤疆土,也需要更偉大的名号來襯托!
然後,傳之萬世!
……
秦王政二十六年仲春二月,這份令群臣“議帝号”的诏書,在鹹陽城朝野掀起了軒然大波。
丞相隗狀、王绾,禦史大夫馮去疾等人首當其沖,廷尉李斯也糾集幕僚,整天開會商談此事。
而這份诏書的副本,也發到了鹹陽宮外的郎中令官署,由郎官們傳閱,最後,終于傳到了一個面色黝黑的新任六百石議郎案頭……
黑夫瞪着诏書副本上漂亮的小篆,暗道:“不曾想,我上任才第二天,竟就碰上了這件事!”
一份試卷發下來,當所有人都在苦思冥想,在揣測推敲時,你卻已經知道正确答案,這時候,該怎麼辦?
……
PS:關于秦王的氏,這是我自己的觀點,嬴政當然是不對的,但近年來流行的趙政,雖然例子很多,但多是漢代的說法。就像某位曆史大咖提醒過的,“與秦相關漢代史料中,如果使用的是漢代批評秦人的史料,需要小心。”所以不論是清華簡《趙政書》,還是漢代史料零星散見的“趙政”“趙氏”字眼,都不能信之不疑。人雲亦雲自然簡單,但從秦本紀裡抽絲剝繭仔細一琢磨,卻也有不少破綻。以上一家之言,不必當真,反正秦始皇稱皇帝位後,依照《日知錄·原姓》的總結,“天子無氏”是沒問題的,争論反倒沒意義了。
另秦始皇本紀記載,此時的禦史大夫是馮劫,馮劫為馮去疾之子,按照邏輯,官職應該不可能竄到其父上面,故改為馮去疾為妥。
第0319章
柱下
“夏天子稱後,商天子稱帝,周天子稱王,此三代之事也。今秦天子掃平六國,亦當更換名号,以顯成功!”
“王議郎說的有理,陛下令丞相、禦史及諸議郎商議名号,吾等當盡力而為!”
郎中令官署的一間廳堂内,黑夫坐于十餘議郎中,聽着他們在那議論紛紛,唾沫飛濺,自個卻在神遊天外。
秦王政果然不按套路出牌啊,黑夫沒料到,自己甫一入鹹陽,既沒有得到秦王的召見,也沒有被任命為預想中武職,卻被扔了一個“議郎”的閑職。
郎官掌守門戶,内則宿衛,出充車騎,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多至千人。其中議郎秩比六百石,顧名思義,這種郎官的特殊之處,在于其不僅是和博士一樣承問答,當顧問,而且職掌言議,可以議論朝政。
給他送任書的還是去歲有一面之緣的郎官谒者楊樛(liáo),他對黑夫說:“大王曰,黑夫雖然出身黔首,卻能說會道,常出驚人之策,眼下武職無缺,便先試着做議郎罷!”
所謂“能說會道”,大概是黑夫提議的興建公廁、堆肥漚肥等策,以及那一句“不想當将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給秦王政留下的印象吧。
也不排除從内史騰、李由處聽聞自己一些事迹後,秦王故意将他放到這個位置,想看看黑夫還有什麼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