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第7頁)

  卓鐵對妻、子笑了笑,示範性地重重地咬了一口!

  本來已做好難吃的準備,誰料一口下去,卻是出人意料的松脆噴香!

  他頓時愣住了,但嘴裡卻沒停,一直嚼着麥餅,咽下腹中,頓時有一種濃烈的滿足感——比起這些日子吃的稀粥、藿羹,這是半個月來,吃到過最飽人的東西了!

  和周圍的許多人一樣,卓鐵也大吃一驚,正要驚喜地告訴妻、子這是好東西,卻聽到不遠處,那個方才還自矜高貴,不願意吃麥食的王富戶,在旁人勸誘下,忍不住咬了一口麥餅後,情不自禁地大喊了一聲:

  “真香!”

第0341章

羊毛出在羊身上

  秦始皇二十六年四月下旬,卓鐵扶着鋤頭,站在渾濁的渭水河邊,打量着自己的新家。

  他們的新家,坐落在杜亭以東,芷陽以西的“豐鎬之間”,這裡本是周朝的舊都,骊山之難後廢棄了,早沒了昔日的城阙宮殿,也沒了都市的繁盛榮華,隻有一片郁茂的黍苗盡情生長,狐狸所居,豺狼所嗷,偶爾還傳來一兩聲野雉的長鳴。

  這片土地乃是五苑之一“上林苑”的北緣,一直沒有開發,直到十多年前,秦始皇的祖母夏太後選了這裡作為自己的陵寝。

  夏太後并非正室,故不能與秦孝文王合葬于杜亭以西的壽陵,便在壽陵和兒子莊襄王芷陽陵墓間選了一片荒地,還留下遺言說:“東望吾子,西望吾夫。後百年,旁當有萬家邑。”

  秦始皇顯然将老太後的遺言放在了心上。不必等待百年,随着移民的到達,這裡已經建立起了一片簡陋的居室,供移民們居住。嚴格劃分了裡闾什伍,選出了裡典、伍老、鄉三老。又派了一位鄉啬夫來管轄,讓所有人登記戶籍、姓名,并自書年歲。

  居民點外,栅欄牆垣也在慢慢夯壘,以防止苑中野獸來襲擊人畜,樹林草地被一把火燒成白地,大概是等他們徹底安頓下來以後,去開辟田畝。

  雖然結束了長途跋涉,但卓鐵等燕趙移民仍在擔憂,因為此時春耕已過,種粟已經來不及了,又不允許去外地買糧,秦吏官府會白養他們到明歲秋天麼?

  光是被安置在杜東的,就有千餘戶人家,整個渭南上林苑周邊地區,像這樣的移民點,起碼有十個。數萬人得吃百多萬石糧食,這可不是小數目,更别說分散在内史四十個縣的數十萬移民了,一年下來,起碼要五百萬石糧食。

  這天,黑衣黑冠的田佐吏、倉佐吏召集了每戶的人,打消了他們的焦慮。

  “依秦律,男子每月發糧食一石半,身高不足六尺五的小男子及女子,每月發糧一石,孩童則有糧半石。”

  按照之前登記的戶口本,各家在五月初一去領這個月的口糧,卓鐵家共有糧三石,好歹能吃飽。

  可當移民們領到糧食時,打開麻袋一看,卻都傻眼了。

  原來,分發下來的,竟然不是粟,而是麥!

  “上吏,隻有麥?”

  卓鐵自己倒是不要緊,可妻子身體不好,兒子年幼,若頓頓麥飯,肯定會吃出毛病來。他不知道,這是因為人體内缺少小麥澱粉消化酶,食麥飯會出現消化不良等不适症狀。

  “從現在起,直到明歲四月,汝等的口糧隻有麥!”

  秦吏掃視這些敢怒不敢言的山東遷虜,露出了笑:“若不願吃麥飯,可去渭水邊的水磨坊,以三十錢一石的價錢,可将麥子磨成麥粉,内史還會派庖廚來各邑,教授制麥餅之法!”

  麥比粟稍便宜,一石也就三十錢不到,卻要花相同的價錢去磨面,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在宰人。

  尋常農夫肯定舍不得,甯可嚼着難咽的麥飯,也不願出這筆冤枉錢。

  但山東移民們本就是當地富戶,被遷移前,全部家當都換成了金銀錢帛,錢他們不缺,缺的是養尊處優慣了的生活。

  從灞橋到杜縣,他們有幸吃了幾頓名為“馕餅”的食物,據說就是麥粉制成的。雖然衆人吃不習慣,但還算可口,而那位叫嚣着打死不食麥的王富戶,已經吃上了瘾,說麥餅的味道要比粟米黍米要強。

  如今秦吏隻給了他們兩個選擇,所以大部分人在略微糾結後,咬了咬牙,還是扛着麻袋,往水磨房走去。

  一個民謠,也在山東移民裡傳播開來:

  “甯食馕餅一口,不吃麥飯一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