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太理想主義了,黑夫哭笑不得:“建立磨坊可花了不少錢帛勞力,看守磨坊的官吏也需要俸祿,若是磨坊不能盈利,官府便沒有動力修築,恐怕不多時便會廢棄。”
程商不知道,這個主意,還是黑夫給内史騰出的。
磨面每石收取三十錢,相當于把數百萬麥賣給山東富戶了。等到明年上計時,内史騰不但穩定了關中粟價,還通過磨坊賺回了麥子錢,如此醒目的政績,定能得到皇帝贊賞……
也算黑夫送内史騰的紅利了。
“這便叫羊毛出在羊身上,反正山東富戶不差錢。”他暗想道。
不過話又說回來,秦朝官府連小吏出差口糧都算得精細無比,不讓你多吃一頓,怎麼可能白養數十萬人一年?據黑夫所知,這數十萬移民,在入秋種麥前,還有一個大工程等着他們。
這也是程商來找黑夫的目的,他苦着臉道:“秦墨曾向陛下建言,說周武王滅纣後,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今天下雖定,然天下兵戈無數,當收天下之兵入關中,鑄劍為犁……”
這是秦墨的初衷,但秦始皇是個喜歡自己拿主意的人,前日宣诏時,墨者們便發現,自己的建言走偏了。
皇帝收天下之兵,彙集鹹陽,卻并不願将其鑄作農具,而是下令,用這堆積如山的六國兵刃,做一件堪比禹鑄九鼎的大事……
“銷鋒镝,鑄以為金人十二!”
第0342章
陛下,奇觀誤國啊!
卓鐵瞪圓了眼睛,他是個老鐵匠了,打鐵二十餘年,卻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多兵器集中在一起。
一旁的同行程鄭也張大了嘴,半晌才發聲道:“這得有多少兵刃啊!”
卓鐵沒法回答他,僅就目測來看,比趙國時期的邯鄲武庫所藏兵刃還多。
他們看見,一輛又一輛沉重的牛馬車沿着渭水向西行駛,到達地點後,押送的秦卒将車上的戈、矛、劍、戟、殳、铍統統搬下來,堆放成許多座數千上萬兵刃堆積的小山!
驚歎之後,問題來了,秦吏讓遷入關中的山東銅鐵工匠、商賈們來此服役,又是作何打算?
謎題很快揭曉,一個叫“司馬昌”的秦國鐵官要求數千名工匠、商賈将兵刃上的鋒镝與木柄分離開來。
卓鐵和程鄭面面相觑,但在秦吏的鞭子下,也不敢多問,各自上前忙活了起來。
他們都是邯鄲鐵匠,和兵刃打了半輩子交道,已經到了看一眼形制或金鐵成色就能判斷産地的程度。
“這絕對是韓劍!”
卓鐵捏着一柄二尺劍,眼睛裡綻放出光彩,自從韓國滅亡後,快十年沒摸到韓劍了。
韓雖國小民寡,乃七雄最弱之國,但有一樣東西卻值得一吹,世間最精良的兵器都是出自韓國的,所謂“天下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天下寶劍,韓為衆!”尤其是韓國的棠溪劍,經過工匠們的千錘百煉,已經到了“陸斷牛馬,水截鹄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的程度!
隻可惜,上好的劍,一錘子下去也被砸得彎折,脫離了劍柄,無力地落在地上。
他又拎起一根長矛來,矛尖是鐵制的,仔細一看,上面還有銘文,鳥蟲文……
雖然看不懂刻了什麼,但起碼可以确定是楚國的矛,楚矛也不錯啊,世人常言,宛钜鐵矛,慘如蜂虿,卓鐵暗道一聲可惜,用力卸下了矛尖,将長柄扔在一旁。
這之後,他們還陸續發現了燕國、齊國、魏國的兵甲。
魏國亦有精兵,尤其是武卒用的戈最出名。
齊國的兵刃就比較少了,雖然齊早在春秋時,就開始搞鹽鐵專營,煮海成鹽,開山成鐵,鐵器最是流行。但經過長達四十年的和平,連兵刃都很少鑄造了,唯以針、刀、耒、耜、铫、斤、鋸、錐、鑿等實用工具為多,卓鐵和程鄭手持的鐵錘鐵鋸,就是來自齊國。
還有燕國,入目的是上百個生鏽的兜鍪,他們工匠界有一句俗話叫“燕無函”,意思并非是燕國沒有制作兜胄的“函人”,而是在燕國,幾乎人人都會制作兜胄,函人沒有存在的必要。由此可知,燕人打仗最注重防護,這些鐵兜鍪(móu),大概是燕軍覆滅後被秦人奪走的,裡面還有幹涸的深褐色血迹……
削了一上午的鋒镝後,一座兵器小山已空,卓鐵和程鄭走到下一座,發現這裡全部都是趙國兵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