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第9頁)

  他重重作揖:“良是個惜身之人,明日便要速離宋子,不能親自為高兄送行了……”

  高漸離卻大笑道:“若我事不成,便隻能指望子房了,更何況……”

  他手中的竹片再度從築上劃過,仿佛真的在彈奏一般。

  “早在多年前,我已為荊轲,同時也為明日的自己,寫好了一首送别之曲!”

  淩晨時分,張良逾牆而走時,便聽到了高漸離的築聲。

  先是讓人聽之便心生悲憤的變徵之音,讓張良幾乎忍不住在牆下灑淚,接着是慷慨高亢的羽聲: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

  次日,宋子縣秦吏果然派令史來調查高漸離身份,帶到巨鹿郡去,有曾見過高漸離的人指認了他的身份,巨鹿郡守大喜,遂将高漸離收監,脖子上套着木鉗,派人送去鹹陽。

  而與此同時,遠在千裡之外的隴西郡狄道。在目送秦始皇車駕北上前往北地郡後,李信、黑夫亦帶着千餘人的隊伍,出長城秦塞,深入邊外氐羌之地……

  按照秦始皇的計劃,白馬與黑犬,将踏出西拓的第一步!

第0372章

銀鞍照白馬

  秦始皇二十七年五月底,伴着知了沒完沒了的鳴叫,絕境長城的大門緩緩開啟,千餘黑衣秦軍緩緩出塞。

  騎行在最前方的是黑衣兄弟的總司令,隴西郡尉李信。跟在他旁邊不遠處的,則是被秦始皇任命為禱河使者的黑夫,這也是他們此行的主要目的:

  作為“西拓”的開幕儀式,“白馬黑犬”為皇帝去大河上遊禱告祭祀。

  他們的目的地,大概就是後世蘭州一帶,說遠不遠,說近也不近,而且交通狀況不容樂觀。

  隻能在平地逞威的戰車無用武之地,所以這支隊伍,純粹由步騎組成的,邊塞之外補給困難,最近的哨所也在百裡外,所以帶的人不多。

  本來黑夫要跨上皇帝賜的高頭大馬,被李信一勸才打消了念頭:“相信我,出塞巡視,山嶺溝壑縱橫,許多地方無路可走,有時吾等要在矮樹叢裡探路,遇上雨水,馬蹄亦容易打滑,最不适合騎戰馬。”

  戰馬沒耐心,總喜歡馳騁狂奔,用來走山路,反不如老馱馬可靠。中途遇警作戰,才會換成戰馬,所以一名騎兵,至少要備兩匹馬。

  “南征豫章時軍中缺馬,我都是帶着兵卒,一同在密林裡步行的,故而不知。”

  黑夫謝過李信的提醒,而李信的部下們,也下意識地覺得,這個來自南郡的黑小夥,對塞外騎兵作戰恐怕一無所知。

  “我看,他怕是連馬都騎不穩罷?”

  出發前,手下指揮着兩百騎的騎将羌璜,與幾個君尉佐吏竊竊私語,在他們這些土生土長的隴西、北地人看來,南方人,都隻擅長遊泳劃船,到了馬上,休說開弓射箭,不摔下來就不錯了。

  “到了颠簸處,我倒是想看他是否會死死抱着馬脖子。”

  一邊說,羌璜亦将自己的馬鞍放在了馬背上。

  秦已有馬鞍,其呈長方形,表面由皮革制成,中間填塞羊毛加厚鞍墊,周邊用很細的皮線縫制,形狀就像兩片枕頭。通過三條帶子,綁着馬的腹、胸、臀,使之固定在馬背上。

  據說此物是北方戎狄所用,他們常年騎馬,發現在馬背上墊一點什麼東西會舒服一點。後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對其進行了改進,又傳到了秦國,有了此物後,數千上萬的成規模的騎兵才在秦、趙、燕出現。秦國軍法中亦有:“車騎之将,軍馬不具、鞍勒不備者,誅。”

  故備齊鞍鞯,是騎兵行軍前必做的事。

  但在黑夫看來,此物與其說是馬鞍,不如說是可供騎乘的鞍墊,或者叫“低鞍”。低鞍可以折疊,不用的時候折疊起來,輕便倒是輕便,但還是不夠先進。

  過去黑夫主要在南方作戰,乘戰車行進,騎馬的時候不是很多。但這次随皇帝西巡,既然已提出了開拓西北之策,在上邽縣停留的那段時間,他便提前讓人做了一樣新東西,就指望着出塞派得上用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