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共敖好武,看到的又是另一番光景。
他發現,不管是路過的行人,還是本地的農夫,竟多是騎馬出行!那些在路邊的青壯年,穿着戎狄的袴、褶,卻朝黑夫行标準的中夏揖禮,他們腰間挂着短刀、長劍,甚至還有人背着弓,都臂健腰圓,比他這個南方人高了一個頭……
“此地百姓,尚武成風啊。”
共敖對黑夫如此感歎:“即便是耕田的農夫,也佩戴武器,随時能開弓射箭的架勢!勝過南郡遠矣!”
“不如此,關西秦兵如何能橫掃關東六國?”
黑夫笑道:“北地、上郡、隴西,皆迫近戎狄。雖有長城隔開,但當地人也必須修習戰備,才能抵禦戎狄的不時襲擾。加上夏戎雜處,沾染了戎人以戰死為勇,病死為恥的習性,本地男子皆高上氣力,能騎馬,喜刀劍,擅長射獵。”
陳平也颔首道:“不錯,故古之《秦風》,《車辚》、《四載》、《小戎》之篇,皆言車馬田狩之事。說的就是隴西的習俗,北地亦如此,其風聲氣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謠慷慨,風流猶存也。”
雖然燕趙之士也慷慨悲歌,但他們更喜歡的是私鬥,關西秦人則不同,被商鞅之法馴化得隻樂公戰,不敢私鬥!
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民衆素質,自然就成為秦國的重要兵源地。
而作為中原移民最多,編戶齊民最衆的一個縣,泾陽更是黑夫選兵擇将的首選!
他對陳平、共敖兩名親信道:“我欲以歸化戎人為獵犬,為我取塞外狡兔,可再忠誠的狗,也是獸類,野性大發起來,也會咬人。我還需要一些良弓,握在手中,不但能射下高空飛鳥,還能随時瞄着獵犬脊背,讓它們不敢反叛……”
下午,抵達泾陽縣城時,縣尉等人已在門口相迎,黑夫與他們客套了幾句後,便下令道:
“立刻去縣城及各鄉,招本地擅騎射,尚武功的良家子來見!”
黑夫欲得的“良弓”,正是關西秦人中的一個特殊群體:良家子!
第0392章
牛羊課
“牛是自己摔下山谷死掉的。”
幾個牧童異口同聲,令史一邊聽着,一邊偏頭看了看坐于下首的北地郡牧師官:烏氏倮。
牧師官,這就是烏氏倮在官府的職位,隸屬于太仆,兼管官府的畜牧業,駐地是他的老家烏氏縣,這裡乃烏氏戎故地,水草豐美,有許多牲畜牛羊,其中一半是烏氏倮的私産,另一半是公家财産。
正值寅月(農曆一月)各縣牛羊課大比前夕,縣東的牧苑,卻發生了一起公牛墜崖而死的案子,這是時常發生的事,但常駐本鄉的令史并未料到,烏氏倮正好來到此處,還要旁聽他決斷案件。
有烏氏倮盯着,他少不得要顯露出自己的本事來,遂一拍案幾道:
“《廄苑律》有言,公家所有的牛、馬,若有死亡,須立刻向縣中牧師官、廄吏呈報,由官吏加以檢驗後,将已死牛馬上繳。如因不及時上呈,而使死牛馬腐敗者,則令其按未腐敗時筋、皮、角、肉價格賠償!”
在秦朝,不管是邊郡還是内地,牛馬都屬于貴重财産,其使用價值絲毫不遜于後世的汽車,所有好牛好馬,價格動辄數千上萬!所以官府十分重視。牛馬活着時拉車耕地,死了以後全身都是寶,筋可制弓弦,皮可制甲胄,角可制号、弓料,肉更不必說,總之,力求一點都不浪費。
此外,每一年,牧師官都會統計各廄苑的牛馬數量:“成年母牛十頭,一年有六頭不下仔,罰啬夫、佐各一甲,讓他們不盡心為母牛配種!”
若有牛十頭以上,一年間死了三分之一,不管是什麼原因,疫病還是意外,主管牛的吏、飼牛的徒都有罪!
被令史一一列舉律法後,牧童們知道,自己恐怕攤上大事了。
“本吏已讓人去汝等所說的山谷查看,崖上,牛失足跌落的痕迹倒是不多,又去山崖下尋找,未曾發現牛屍。”
“興許是被虎豹吃了!”
年紀較大的牧童嚷嚷了起來,其他人則面面相觑。
“虎豹總不至于連骨、角也一齊吞吃了罷?又豈會一滴血都未流?”
令史看出這群牧童開始心虛,便将他們一一分開,繼續诘問,牧童們哪見識過這場面,慌得不行,很快就将事實一一招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