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第3頁)

  “一介秦國小吏,也配知道老夫姓名?”老者對陳平不屑一顧。

  還是單于點了點頭,示意身旁的人代為介紹:“這位是燕國的鞠太傅!太傅說,秦欲對匈奴動兵,派汝等入境刺探情報,請客人解釋解釋罷!”

  “鞠太傅?”

  烏氏延不知道這是何人,陳平卻心中一驚:

  “我當是誰,原來是鞠武啊!”

  陳平作為黑夫謀主,助其謀匈奴,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故而也了解過秦、趙、燕和匈奴的糾葛。他知道趙将李牧曾大敗匈奴,也知道燕國覆亡之前,燕太子丹的太傅鞠武曾提出過一個建議:

  當是時,秦叛将樊於期逃亡至燕,鞠武力主不要收留此人,給秦國伐燕口實,應該把他送到匈奴去生活。又因為燕國力弱小,地處偏僻,難以與強秦抗衡,應該“西約三晉,南連齊楚,北購於單于,其後乃可圖也。”

  所謂“購”,便是借兵,若黑夫在此,肯定會覺得,這跟後世石敬瑭借兵于遼的策略有幾分相似……

  内戰引外敵入寇,無異于引狼入室!

  燕太子丹認為鞠武的建議不錯,但是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合縱又不能保證一定成功,遂不應鞠武計劃,而開始鼓搗刺秦。

  鞠武倒也盡心盡責,又給太子丹推薦了他的老友,一名叫“田光”的劍俠,田光則以年老推讓,又向太子丹推薦了一個叫荊轲的衛國人……

  于是,才有了易水邊的送别,才有了高漸離的擊築聲。

  荊轲刺秦失敗後,燕國也敗亡,燕王喜逃入遼東,據說當時鞠武沒有去遼東,而滞留在了代王趙嘉處,繼續主張聯合匈奴抗秦。後數年,燕代俱亡,鞠武也不知所終,或以為死,或以為亡,原來是逃到了匈奴!(事見286章)

  想明白前因後果後,陳平暗道:“鞠武乃燕國公族,又當過太子丹之傅,不顧年過六旬之軀,輾轉于燕代塞北,恐怕也是和高漸離一樣,是一心報仇複國的,所以今日才欲置吾等于死地!”

  果然,鞠武踱步而出,開始一條條數落起秦商們的罪證來:

  “我聽聞,近一年來,秦調換了上郡、雲中、北地守尉,增加了邊境守卒,還向邊地移民屯戍,顯然是欲對邊外有所圖謀。”

  “其二,去年秦王趙政西巡隴西、北地,今年又北巡代北,對匈奴用兵的意圖更昭然若揭。”

  “其三,值此非常時刻,秦商又公然出塞,不走往年舊商道,卻繞了一大圈,經沙漠,走河套,将匈奴河南、北假踏遍,這不是細作,是什麼?”

  鞠武時刻關注着秦的動向,其嗅覺也是敏感的。雖然秦對匈奴用兵是機密,隻有朝廷大員,地方郡縣守尉才知曉。

  黑夫已經很謹慎,杜絕了私人商販出塞暴露情報的可能,又将備戰、練兵做得很隐秘,但其他郡縣,還是會有蛛絲馬迹……

  鞠武每說一點,烏氏延的頭便低下去一分,眼下的情況是非常危險的,一旦他們細作身份被坐實,即便不死,恐怕也再别想離開匈奴了!

  陳平可不願如此,老婆孩子在等他回家,未來還有大把功名要得,他可不甘心在沙漠裡牧羊為奴……

  不過,眼下還有機會,陳平知道,頭曼單于能讓己方解釋,說明他對鞠武的話也将信将疑!

  入帳三人,譯者膽裂,烏氏延隻是一商賈,做生意還行,眼下這種場面卻沒經曆過,今日能否走脫,隻能靠自己了!

  于是鞠武言罷,陳平忽然哈哈大笑起來。

  頭曼單于奇怪,讓人問陳平為何發笑?

  “我笑這位老丈,居然還自稱燕國太傅?”

  他語氣誇張,故作奇怪地說道:“世間還有燕國麼?燕既已亡,又哪來的太傅?丈人,你嫌棄我隻是一個鬥食小吏,不肯與我對言。殊不知,你卻連我都不如,失了燕國的職祿後,說好聽點,是一介老朽布衣,說難聽點,隻是一條……”

  “喪家之犬!”

  鞠武即便流亡在匈奴,也被頭曼單于奉為上賓,待他有禮,何曾被這麼羞辱過,頓時大怒,罵道:

  “豎子敢爾!單于,彼輩為間證據确鑿,請立殺之!同時厲馬秣兵,防備秦人北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