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第10頁)

推廣普通話要從娃娃抓起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

  秦始皇是個閑不住的人,抵達即墨城的第一天,還不及歇腳,他便在黑夫引導、群臣簇擁下走進即墨城的公學。

  還未靠近,就聽到一陣琅琅上口的讀書聲傳來,聲音稚嫩卻洪亮,雖然聽上去夾雜着濃厚的膠東口音,卻已經讓秦始皇眼前一亮。

  “來到膠東後,朕但聞民間盡是齊東野語,卻是極少聽聞雅言了!”

  皇帝止住了要去讓學生們出來拜見陛下的黑夫,與群臣放輕腳步,走到了學堂門口。

  這是今年才新蓋的課堂,窗明幾淨,裡面擺放着十多個長案幾,每個案幾前有兩個蒲席,卻見一群八歲到十多歲不等的孩子兩人一組,跪坐在案前,手乖乖放在膝上,挺着胸,跟教導他們的夫子,也就是郡祭酒蕭何大聲念着《秦頌》……

  同樣的詞句,從這群膠東孩子口裡念出來,卻有不一樣的味道,當他們念着“功蓋五帝,澤及牛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時,感覺眼睛都在發亮。就好像後世的少先隊員在大聲背誦“為建設偉大祖國而奮鬥”時,天真質樸的孩子們,學生麼信什麼,這就是教育的力量。

  念誦完畢後,教課的蕭何也恰到好處地發現頭戴冠冕的皇帝陛下站在門後,連忙裝作慌亂地下拜,帶着孩子們七手八腳地朝秦始皇行禮,喊出了最後一句。

  “世世永昌,千秋萬歲!”

  孩子們年紀大的知道來的是皇帝,誠惶誠恐,小的懵懂無知,探頭探腦。

  “善!大善!”

  秦始皇十分高興,他倒沒有和藹到與這群臉蛋在嚴冬裡凍得發紅的孩子一一握手,問他們的年齡,隻是看向黑夫:“這群孺子,皆是膠東士人富戶子弟?”

  黑夫道:“然,在膠東,赀産十萬以上者,子弟不必在家幫忙治生産,須繳納一定束脩,入公學三年,學秦言、秦字。”

  赀(zī)産,也就是家财,雖然秦朝納稅是按照人頭、戶口的,但對工商業者,也要計算其家财,然後時不時割一次韭菜……不對,是合理合法地征财産稅。

  于是,赀産十萬,就成了高收入的标準,在關中,軍功貴族赀産十萬,其子弟便是良家子,可以自備戰馬武器入伍做軍吏了。黑夫也把這套制度照搬到了膠東,但改成讓富戶子弟學文,将他們納入新的教育體系,強制進入“小學”,順便繳納一定學費。

  “即便有學費,但公學依然入不敷出啊,小學弟子筆墨自備,但紙張和課本,卻是由官府供應,陛下請看,此乃膠東祭酒讓人印刷的課本……”

  印刷術應用最早的兩個地方,一是官府律令、公告,其二,就是課堂上了。

  蕭何恭恭敬敬地過來,将一個學生的課本獻上,秦始皇接過一翻,開篇便是他數年前讓樂官們作的《秦頌》,也就是方才孩子們朗讀的那段,這是對皇帝歌功頌德,政治正确。

  再接下來,則是丞相李斯的《蒼颉篇》,李斯文學水平優秀,蒼颉篇朗朗上口,也是最好的識字課本,秦始皇讓李斯作此文,本就是為了推廣秦字,沒毛病。

  接下來,是太史令胡毋敬的《博學篇》節選,涉及一些常識,但秦始皇翻過這一頁,卻未見中車府令趙高的《爰曆篇》……

  取而代之的,是黑夫讓農家所作的《二十四節氣歌》!

  “哈哈哈。”

  秦始皇一愣,随即大笑起來。

  黑夫也跟着笑了笑,卻沒有解釋什麼。

  總之,小學主要學習說關中雅言,寫秦隸,每日一練是必須的,“中學”就更高級點,學的是律令,目的是培養膠東土著出身的秦吏,協助官府治理地方。

  中學也不必非得家财十萬才能上,縱然是自學了秦字秦言的貧士,隻要通過考試,也能入學,若成績優秀,能獲得全郡第一,更有不菲的獎學金。

  一番巡視下來,秦始皇對即墨的公學十分滿意,颔首道:“朕此番東來,沿途各郡,法教以膠東為最,書同文字,當從孺子始!”

  而在一行人離開前,黑夫又招手喊來祭酒蕭何,安排給他一個任務。

  “蕭祭酒,你下去之後,寫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