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第2頁)

  黑夫這時候出面道:“陛下,這羹湯中兩物,的确是膠東土産。”

  他指着自己面前也有的一壺羹湯道:“這白的,是農家近來發明的‘豆腐’,這青綠色的,則是城外農家菜圃選育出的上佳菘菜,比葵菜更耐寒冬,且味道更美。這道湯早在秋天時,已在即墨風靡開來,當地人還給它取了個好聽的名,陛下要聽聽麼?”

  “哦,是何名?”

  侍從試過毒,證明是安全的後,秦始皇疑心漸去,已經想用匕勺試試了。

  黑夫一笑,讓皇帝吃上這東西,也是他前世聽過一個故事後的惡趣味,便作揖道:

  “就叫‘翡翠白玉湯’!”

第0538章

請學為圃

  翡翠乃嶺南之物,此時已馳名中原,與白玉交相輝映,同為貴人宮廷所好,黑夫也不必解釋,能聽懂的自然聽懂了。

  昨日,吃過那頓“翡翠白玉湯”後,黑夫在即墨城大水井邊新建的豆腐坊裡,給秦始皇演示了曆史穿越小說本本都寫,已不必再水一遍的鹵水點豆腐。

  這是農家在膠東折騰半年的成果之一,原料菽便是大豆,乃是中原土産,曆史悠久。而膠東種的更是比中原菽豆産量更高,四百年前管仲從山戎引入的“戎菽”,那是一次著名的外來物種引進,一起引入的還有“冬蔥”。黑夫讓農家在膠東做的事,其實與管仲也差不多,隻是更精細和複雜。

  加上在黑夫和墨家的推廣下,在關中,石磨已是司空見慣之物,制備豆汁豆腐的一切條件都齊全了。剩下的,就隻是黑夫通過一次“偶然”的事,為農家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那是秋天的事,如今已是十一月中旬,幾個月過去,豆腐工藝已經被摸索得很成熟。

  當然,制備豆腐的過程,引發沒見過這場面的群臣一陣嗟歎是自然的。甚至有趙高的弟弟,郎官趙成懷疑這樣做出來的東西有毒。

  黑夫的回應,是當着他的面,喝了一碗灑糖的甜豆腐腦,一擦嘴,啥事都沒有。趙成隻得閉了嘴,最後不少大臣都試喝了點,有喜甜的有喜鹹的,不一而足。

  而今日,黑夫則邀請秦始皇來參觀城外的農家菜圃,這片膠東欣欣向榮的“農業科技園”,被黑夫取名“大寨”,也不知是何緣故。

  在大寨,農家的領袖許勝帶着弟子拜見秦始皇,同時為他介紹起來:“小民敢言于陛下,一般的菜圃,從關中鹹陽宮室,到邊塞軍營,所種多是這幾樣。”

  許勝掰着手指,一一給皇帝數道:“葵、韭、薤(xiè野蒜)、蔥、藿,此五菜者,可謂随處可見,其中,葵甘,韭酸,藿鹹,薤苦,蔥辛……”

  至于其他的芥菜、芹菜等,多是地域性的,沒有大範圍普及。

  “隻是一旦進入晚秋……”

  許勝指着一路來,光秃秃的菜圃搖頭道:“五菜皆絕,唯獨葵菜,六七月種者,季秋采摘,可用鹽淹作菹臘菜。八九月種者,到孟春之月采摘,于是春寒料峭時,唯一能吃上的新鮮蔬菜,就是葵。可在膠東,天氣寒冷,葵菜常不能越冬便凍死大半,秋天做下的葵菜菹臘,也吃不了幾頓……”

  因為葵菜的産量實在是太少了,對于北方漫長的冬天來說,杯水車薪啊。

  葵菜尚且如此,其餘蔬菜一旦入冬,也統統吃不上了。

  随行群臣裡,倒是沒人問出“何不食肉糜”的笑話來。秦朝秉承的是“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發于卒伍”,哪怕是子嬰這樣的宗室,也是在基層混過,盡管不清楚蔬菜的時令,也至少知曉,在漫長的冬天裡,普通兵卒、百姓那乏味的食物:

  長達三個月的時間裡,帝國的幾百萬戶人家,數十萬兵卒,每天就隻能靠一點幹巴巴的鹹豆醬,來下難咽的粟飯。有的人家準備不足,醬也吃完了,就隻能磕鹽塊下飯,最慘的是連鹽都吃不起的人家,你能想象每天什麼都不下,兩頓淡寡米飯用冷水沖服的生活麼……

  這時候,不論是屯戍的兵卒還是百姓,肉是不敢想的,但哪怕來點蔬菜給他們改善下夥食,也是極大的奢侈了!

  所以别小看菜籃子,它可是關乎民生的東西。一旦哪天你發現市場裡的菜價漲了,百姓的日子,便不好過喽。

  這時候,黑夫接過許勝的話,對秦始皇道:“但在膠東,經過農家不懈努力,卻找到一種菜,四季皆與,比葵菜更耐寒,産量更大,且味道更好……”

  秦始皇了然:“這便是朕前日所食的‘菘’?”

  “正是菘菜!”

  秦始皇吃慣了大魚大肉,偶爾來一頓“翡翠白玉湯”倒也挺新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