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第3頁)

  秦始皇吃慣了大魚大肉,偶爾來一頓“翡翠白玉湯”倒也挺新鮮的。

  而且說實話,在禦廚的烹饪下,那壺湯味道很不錯,豆腐滑嫩可口,青綠色的菘菜也挺好吃,就秦始皇的口味而言,比關中的莼菜、巴蜀的葵、芹等菜都要鮮美。

  而禦醫陳無咎等擇此菜品嘗後,認為菘菜微寒味甘,具有養胃生津、清熱解毒等功效,還勸秦始皇可以多吃……

  這時候,衆人正好走到一片菜地處,此處分别種着冬葵,還有菘菜。

  昨夜才下過雪,已然積雪的地裡,旁邊的冬葵已經蔫了,但菘菜卻依然完好,因為是八九月才種下的新菜,尚且稚嫩,其色澤呈淡青白色,上面盛着點未化的雪,卻依然精神抖擻。

  許勝笑道:“此物之所以得名為菘,乃是因為它淩冬不凋,四時長有,有松之操,與其他菜不同,經過霜後的菘,吃起來才特别鮮美。”

  說着,一行人又到了菜地旁的屋舍,打開了地窖,裡面儲藏着一顆顆菘菜,雖然它的長相,與後世的大白菜還有不少區别:是散葉而非結球,體量也遠不如一顆十多斤的大白菜。

  但這已經是黑夫熟悉的一幕了,他去過北方農村,見過老百姓冬天屯白菜的景象。

  同時許勝也嗟歎:“古人吃菘雖早,但昔日此菜隻作野菜,百姓偶爾采食,以備荒年,幸好膠東郡守提醒,說曾見此菜寒冬依然完好,或可試種,吾等才尋來種下。不曾想,得到的牛肚菘,葉片厚大,成熟時色澤如翠玉,且味甘,啖之無滓,口味不亞于葵!”

  雖然體型、口感還有待改善,但能不到一年時間,便能從幾種野生的菘裡選出較優品種,已經殊為不易了。

  農家雖然是搞農圃的專業戶,但卻沒有現代科學研究體系,他們隻能用神農嘗百草的辦法,不斷積累經驗,在衆多的植物裡,小心翼翼找到無毒的食物圖譜,再經過不斷馴化和培育,優中選優,最終推廣種植。

  黑夫隻能利用自己前世在農村老家的經驗,随口提一些可能的點:比如将菘與芥菜混種,因為它們好像都是“十字花科”的,可以進行雜交,這樣或能反複提升品質,希望有朝一日,能培育出後世的大白菜來吧……

  黑夫這麼做,并不是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也不是為讨好皇帝的口味,更不為給達官貴人的餐桌上增加菜肴!

  而是希望,在漫長的冬日裡,在帝國各個寒冷的角落,隻能嚼着幹飯的黔首士卒,能吃上一碗可口的白菜湯,或者是百吃不厭的腌白菜……

  孟子說,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這一點黑夫不敢保證,但至少,一些容易普及的新事物,一碗皇帝喝了也叫好的“翡翠白菜湯”,能為百姓泛善可陳的生活添一點滋味。

  想到這,黑夫便為農家向秦始皇請功道:“陛下,臣聽聞,古時民有疾,未知藥石,神農氏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溫、平、熱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義,嘗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書上以療民衆,而醫道自此始矣。”

  “今日農家許勝等亦嘗百草,擇菘菜而植之,将每次嘗試培育的過程,也一一記于紙上,好讓弟子效仿。他日若能使家家戶戶皆能食此菜,亦是一大善政!”

  “的确是一道善政。”

  秦始皇颔首,應黑夫之請,給許勝和農家弟子以封賞,賜爵賜地,但許勝的弟子們拜謝後,卻又道:“陛下,老朽有一事欲禀!”

  雖然許勝當年有擁護呂不韋,逃離關中的劣迹,但那是過去的事,秦始皇對他還算和善,颔首道:“但說無妨。”

  許勝告罪,說起了一樁往事……

  “陛下,昔日,孔子之徒樊遲請學稼。孔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孔子又曰,吾不如老圃。”

  “樊遲出去後,孔子對其餘弟子曰,小人哉,樊遲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若如是,則四方之民以襁褓負其子而至矣,何必親自學稼?”

  孔子認為他培養學生,不是為了讓他們以後去種莊稼種菜,而是為了從政為官,為了做肉食者,隻要做了官,一切事情就迎刃而解。

  儒家也認為,在上位的人哪裡需要學習種莊稼、種菜之類的知識?隻要重視禮、義、信也就足夠了!

  總之,儒家的教育,從來就不是為了培養勞動者,而是為了培養勞心者。

  但農家,卻正好走了與他們完全相反的道路,甚至有傳說:農家的創始人,就是孔子的弟子,那個被他鄙夷的“小人”樊遲!

  這也難怪,農家曾經被孟子等儒家宗師鄙夷貶低得不行,連稷下學宮也擠不進去,隻能在弱小的滕國謀出路,去遙遠的秦國找機會……

  許勝看了一眼黑夫,黑夫眼中滿是鼓勵。

  黑夫告訴許勝,就像在《呂氏春秋》裡的農家諸篇一樣,他們應該把這一段“嘗百草”的過程寫下來,教授弟子,同時也要讓天下人知道……

  “倉廪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農圃之事并不是小人之道,而與儒家詩書禮樂一般,是關乎民生的大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