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第10頁)

  《布洛陀》是嶺南越人的史詩,“布”是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稱,“洛”是知道、知曉的意思,“陀”是很多、創造的意思。“布洛陀”就是“始祖公”,他也是越人最早的祖先。

  傳說,開天辟地之後,宇宙分為上、中、下三界,雷王管上界,布洛陀管中界,蛟龍(鳄)管下界。後來大地萬物峥嵘,人類興旺,布洛陀便和雷王商議,把天地間分為12國。

  “一國蛟變牛,一國馬蜂紋,一國聲如蛙,一國音似羊,一國魚變蛟……”

  阿達古依然記得都老的這席話,這“聲似蛙”的一國,就是瓯越。

  據說蛙是雷神之子,被派到人間,在野草間跳躍,讓瓯越跟着它找到了能種植的水稻,蛙又幫助瓯越人驅趕害蟲,讓他們的稻田豐收,人口越來越多。

  于是瓯越崇拜青蛙,鑄造的大銅鼓,鼓面多飾立體青蛙形象,可以說,青蛙就是他們的圖騰……

  “原來是這樣。”

  說完後,看着比自己略小阿莫仔一臉崇拜的看着自己,阿達古驕傲更甚。

  “瓯越人不僅會打獵,還很會種稻,我叫達古,便是稻谷的意思,你叫莫仔,又是什麼含義?”

  阿,是對少年男子的稱呼,隻要沒成年的人,稱謂前統統要加阿。而越人不同部落之間,也有很多不同的俚語俗話,所以并不是所有詞彙都相通。

  阿莫仔解釋說,他的名,moz,就是黃牛的意思。

  “桂國的神是黃牛,所以也叫黃牛部。”

  阿莫仔的聲音漸漸低了下去,和瓯越人不能踩青蛙一樣,黃牛在他們部落是不能殺的,可他們匆匆逃離時,卻隻能将老黃牛放歸深山,不知它能不能逃走,能不能活下來。

  但比起那些被商賈欺騙,或者被秦軍擄走的族人,黃牛就算葬身狼口,倒也算死的痛快。

  “黃牛部。”

  阿達古點了點頭,據他所知,十二國裡,還有個水牛部,在瓯越之南,雖然還是獨立的部落,但凡事都願意聽瓯越的,因為瓯越能幫他們抵抗駱越、南越。

  嶺南百越,過去是自稱“雷神長子”的鳥氏族,也就是駱越最強。其次是崇拜“蛟”,喜歡在全身都紋上蛟龍鱗片的南越人。

  可如今,駱越衰敗了,分出了一個“象部”,曾經臣服的水牛部、魚部也背叛了它們。南越目前陷入分裂,内部各聚落,相互獵頭仇殺。

  卻是以蛙為圖騰,主要種植稻谷的瓯越後來居上,最為強大。

  所以阿達古也敢拍着胸脯,對阿莫仔誇口,說黃牛部投奔了瓯越,自己的特波,定能保他們平安。

  但這句話非但沒讓阿莫仔高興起來,反而面露憂慮,似乎是回憶起了逃亡前後的經曆見聞。

  “可都老說了,把所有大山,所有森林,所有聚落的越人部落加起來,都不如秦強大啊!”

  ……

  呼嘯漸漸沉寂,飛鳥再度落回林子裡,這場狩獵順利結束,或許是托了譯籲宋那幾句獵歌的福,瓯越獵手們滿載而歸,好幾頭大野豬被扛在竹竿上,讓獵人笑得合不攏嘴。

  阿達古也不賴,他年紀雖小,力量卻大,射死了兩頭果子狸,更讓他驚異的是阿莫仔,雖然射箭不行,但卻練得一手好吹箭,但隻能吹十步,必須保證悄無聲息地接近才行。

  “還是不夠準。”

  用這技藝幹掉了幾隻鳥,三隻兔子後,阿莫仔卻并無半分高興,嘟囔道:“我吹出去的箭,根本射不穿秦人的鱗片。”

  “像蛟龍一樣的鱗片”,這是阿莫仔對秦人甲胄的稱呼,因為越人是不披甲的,哪怕是作戰時,也赤裸上身。

  在嶺南,銅器很金貴,要麼用來鑄造銅鼓,祭祀祖先,要麼就得是給部落裡最優秀戰士用,他這名字前帶“阿”的未成年孩子,根本沒資格,隻能自己削竹箭。

  經過兩天狩獵,兩個少年已經相互熟悉起來,但阿莫仔講述的經曆,卻讓阿達古感到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