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第1頁)

  茅焦有些發怔,哪怕真有讀者将他們的對話,一字不漏從頭看到尾,也不過半刻吧?

  蒙毅面容嚴肅,屏退左右後,在茅焦耳邊輕聲說了幾句……

  茅焦頓時勃然色變,指着喜大罵道:

  “你這安陸荊蠻,真是好大的福氣!半年來,長公子未曾發一言,可這次為了你,一個區區六百石侍禦史,卻毅然入宮,力勸陛下留你性命。若連累他惹怒了陛下,再次失了帝心,喜,不管你本意如何,是對是錯,你都将是大秦的罪人!”

第0669章

君道

  秦始皇被喜的奏疏氣吐血了。

  過去三十年,他曾接到過無數奏疏,多有谏詞,但多是拐彎抹角,譬如李斯的《谏逐客書》,都是擺明事實,跟他慢慢講道理。

  但從沒有一篇奏疏,從頭到尾,都在批評他:你做得不對,失了君道!

  “合符節,别契券者,所以為信也;衡石稱量者,所以為平也。”

  這鄉下來的老法吏大概是文書抄多了,寫東西幹巴巴的,不似李斯那樣有文采,也不像茅焦那樣,每次直點主題,啰嗦得不行。

  但他一開篇,就用每個秦人每天都要做的合符節,稱米量來作比喻:法律,就是這符節和衡石,而秦始皇,則是操縱它們的人。

  所以君主,才是法政的源頭,就像測量時刻的标杆,吏民,就像這标杆的影子,标杆正直,那麼影子也正直,标杆若歪,影子也歪了。

  而喜接下來長篇大論地告訴秦始皇帝:你這标杆,已經徹底彎了!

  “一統之前,陛下尚能尚賢使能,無貪利之心,萬事皆決于法,則吏民亦勤勉苦耕,聞戰則喜,戮力同心,緻忠信,而謹于臣民之道。”

  可如今,陛下你做的都是什麼事呢?

  喜指出了秦始皇帝這些年做的謬誤:“陛下把自己的剛強英明用到錯誤的地方,以為人真的能夠長生不老,而一味的追求不死。先信任方術士,給他們大把錢帛煉制丹丸,還打算不顧風險,乘船前往仙島。”

  “如果君主喜歡偏斜颠倒,那麼大臣百官就會乘機跟着邪惡不正,官吏投陛下所好,在各地編造神仙祥瑞不知凡幾。”

  “最終卻發現那不過是群騙子,一怒之下皆坑之,可陛下還不死心,又醉心于尋找西王母邦。發十萬人築通西域之馳道,少府三分之一的錢,都耗費在上面,其餘三分之二,亦入于骊山、阿房。”

  “非但如此,陛下富有四海,卻不念及那都是民之脂膏,常大興土木,大修宮殿廟宇,口賦越來越多,租稅越來越重,徭役也一年帶頭沒個完。君主熱衷于貪圖财利,那麼大臣百官就會乘機跟着去多拿少給,以緻于沒有限度地盤剝百姓。天下黔首,被壓得無喘息之機,山東之地,遂有群盜四起,邊境之地,逃卒不知凡幾,于是吏治國事敗壞。”

  總結下來就一句話:“君者,吏民之源也;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吏治之所以敗壞,源頭就出在陛下你身上啊!

  喜最後說道:“君道不正,是天下第一大事,諸卿卻都讷讷應諾,一味順從,小臣職位雖低,卻不能知而不言,于此不言,更複何言?故今日冒死竭忠,望陛下能改變心思,正本清源,若能如此,便是大秦宗廟、社稷、國家之福,亦是天下黎民百姓的幸運。”

  上一個敢這樣痛罵秦始皇的人,叫高漸離。

  皇帝倒是将奏疏看完了,但看過之後,臉紅耳熱,氣得當場吐血半升!

  “這就是黑夫、茅焦舉薦入都的人?這安陸荊蠻,竟敢說朕彎了?”

  緩過氣來後,暴躁的秦始皇勃然大怒,第一反應是把這老吏抓起來,殺了!

  但等到喜真的被抓進廷尉監牢後,秦始皇卻又躊躇了,強忍着憤怒,将奏疏又看了兩遍,一會拍案大怒,一會又若有所思……

  直到今日執殿的中郎戶令,趙高之弟趙成來報,說長公子扶蘇請求谒見。

  “朕知道他會來。”

  秦始皇放下奏疏,不動聲色,讓谒者宣公子入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