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第1頁)

  縱然輕蔑,但秦始皇還是攤開手道:

  “你看到了。”

  “頂峰之上,一無所有……”

  這一刻,秦始皇的衣裳袍服,皇帝冠冕皆去,赤條條來,赤條條走。

  他邁出了步伐,踏上了雲端,但在即便走過那道橋,通往黃泉時,卻再度停了下來,因為身後那人又問了:

  “當真?”

  秦始皇低下頭,看到了他打造的人間帝國,打下的恢弘疆土,奠基的堅固制度。

  它、它、還有它,都将傳承萬世!

  回過頭,秦始皇帝看向朝自己作揖送别的那人,嘴角露出驕傲而固執的笑:

  “頂峰之上,有一切!”

  ……

  伴随太陽落山,帶着對人間的不舍和帝國未來的擔憂,彌留許久的秦始皇,終于呼出了最後一口氣……

  “三十七年二月初七,秦始皇帝崩于衡山郡西陵縣!”

第0734章

太陽落山了(上)

  二月初八,太陽落山後的第一天,新鮮出爐的大秦嗣君胡亥,就守在秦始皇的寝帳中。

  痛失父親的他整日渾渾噩噩,隻呆呆地看着夏無且等人為秦始皇帝整理儀容,再将其屍身放入棺椁,以便次日一早推入寬大的辒涼車中,繼續上路出發,作出秦始皇帝尚在的假象……

  這是左丞相李斯的主意,雖然胡亥是正兒八經皇帝親立的太子,理當會葬繼位,但李斯認為,上崩在外,恐諸公子及天下有變,最好秘不發喪,利用秦始皇帝之威震懾宵小,等回到鹹陽後再作打算。

  反正知道秦始皇帝逝世的,除了胡亥及親幸重臣外,也就夏無且和醫師、宦者五六人而已。隻要将棺椁載于辒涼車中,趙高親自參乘護送,每到一處,都照舊把營幕一圍,食物入奉,百官奏事如故,反正自從皇帝病笃起,都是由趙高、李斯代呈的了。

  這時候,夏無且等醫官宦者幹完活,告辭離開,而趙高也從外面匆匆走了進來,一進門,就朝胡亥下拜道:

  “太子,李、馮、王三人已離開。”

  胡亥連忙過去扶起趙高:“幸而有中車府令在,不然我都不知該如何應對李斯、馮毋擇。”

  王離是胡亥的大舅哥,一直熟絡也就罷了,但李斯、馮毋擇都是秦始皇帝的舊臣,胡亥對其恭敬,此刻卻不知該如何與之相處,生怕自己年幼,為重臣所欺,索性自稱“憂傷過度”,讓趙高去應付。

  此刻趙高歸來,胡亥遂追問道:“關于返回鹹陽的路線,最終結果如何?”

  上崩于外,盡快回鹹陽入葬,并讓太子胡亥登上大位,這是李、馮一緻同意的。

  但在返回路線上,馮毋擇是武将,凡事講究效率,認為應該走最近最快的路線,掉頭回安陸,再去南陽,走武關道回都。

  但李斯、趙高卻認為,這種返回方式,一看就是禦駕出了大事才匆匆掉頭,容易讓人起疑心,不如假裝繼續巡狩,去邾城,再往北通過冥厄三塞(義陽三關)進入中原,從函谷關回鹹陽。

  雖然時間和路程更長,但路線就顯得正常許多。

  趙高看上去支持李斯,但心中卻道:“若非事急,我甚至還想讓禦駕繼續原先路線,至會稽郡再折返,須知始皇帝做事,從不會半途而廢,既然說了會去會稽刻石,那就一定會去,此番折返鹹陽,一旦被了解始皇帝行事的人知道,便能猜出始皇帝已崩,太陽已落……”

  雖然趙高得到胡亥信任,使其行符玺事。但他在輔政體系内沒有發言權,隻能和王離一樣,大眼瞪小眼,看李斯、馮毋擇發生争執。

  所幸,最後還是以李斯意見為準,走了折衷但安全的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