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第6頁)

  回想武關的那一幕,大多數人将它與秦始皇三十七年時,無數顆流星劃破天際,墜向東方的可怖場景聯系起來……

  “有預言說,亡秦者黑,莫非是真的,黑夫真有天神相助?”

  一些在武關近處目睹全程的兵吏則信誓旦旦地說,他們分明聽到了南軍在歡呼:

  “始皇帝顯神了。”

  “始皇帝為何會幫叛軍打官軍?打自己的兒子?”當時楊喜感到莫名其妙。

  一些從南陽退回來的老卒說出了早先聽說的傳聞:

  “胡亥少子也,不當立,南軍宣揚說,是胡亥與趙高弑君篡位,黑夫則是受遺诏起兵,否則為何始皇帝要封他為‘武忠’呢?”

  “當立者誰也?長公子扶蘇?他不是謀刺始皇帝畏罪潛逃了麼?”

  “當立者恐怕也非扶蘇,而是始皇帝顯神所助之人!”

  底層士卒的腦洞越來越大:

  “始皇帝之神,沒有傳給胡亥。”

  “也未曾庇護扶蘇。”

  “而是被武忠侯所繼!難怪他能以天雷火鴉破武關!”

  猜測越發不負責任,最終,更誇張的說法出現了。

  “始皇帝如此庇護黑夫,莫非他,也是帝子?”

  ……

  “武忠侯難道也是始皇帝的兒子?否則為何能得先帝之神助。”

  “叔孫先生,是這樣麼?”

  講述到這暫時中斷,楊喜擡起頭來,認真地看着正揮筆記錄他故事的叔孫通。

  這儒生是昔日秦始皇博士,如今武忠侯身邊紅人,北伐軍的輿論宣傳,戰前由季嬰負責統戰,打完仗就交給叔孫通潤筆。

  昨日大戰方畢,叔孫通正是奉武忠侯之命,來戰俘營尋找合适人選,與之攀談,最後相中了帶頭投降的楊喜。

  他要楊喜描述,從被抓壯丁成為一個助纣為虐的僞軍——僞帝之軍,到幡然醒悟,投誠北伐軍的前後經曆,心路曆程……

  此刻,叔孫通停下了手中的筆,有些愕然,楊喜的發問,與黑夫交待他的工作無關,但這個無知小卒之問,倒是提醒了叔孫通,他頓時暗暗擰了自己大腿一下。

  “對啊,我怎麼沒想到呢!”

  有一件事,讓叔孫通郁悶許久了,那便是君侯總喜歡到處标榜自己是“黔首之子”,甚至還固執地保留着“黑夫”這種土掉渣的黔首之名,硬是不改。

  在攻破武關後,叔孫通曾建議黑夫改名“尉邦”,“邦”是國家的意思,大曰邦、小曰國。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彼其之子,邦之彥兮”……都是好話。這就和君侯未來的身份地位比較相配。

  但武忠侯卻先是一愣,旋即哈哈大笑,決然拒絕了此議。

  “我和這天下大多數人一樣,八代貧農,沒有上古帝王和先賢的祖宗……”

  他還笑道:“我就叫黑夫,不叫尉邦。”

  末了又加了一句:“也不會叫尉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