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第8頁)

  這下形勢就變得十分不妙。

  項梁焦慮地說道:“如今巴蜀、南陽、南郡、江東盡在黑夫手中,若再得雍州,天下九州,已盡其半!六國卻四分五裂,若讓黑夫得了機會喘息,昔日秦掃六國那一幕,隻怕又要重演了!”

  “若楚國不想再度滅亡,唯一的辦法,便是乘黑夫立足鹹陽未穩,與匈奴聯手,共獵關中,匈奴取秦昭王長城以北,而關東諸侯奪河西、上郡、函谷關,使黑夫不能盡有關中地利,如此,方能維持均勢……”

  “秦廷已覆滅,黑夫成了楚國最大的敵人,這一點,老朽自然明白。”

  範增讓項梁稍安,對他表明态度:

  “老夫西來前,代替楚王,與齊國達成了盟約。”

  “楚國答應将臨淄交給齊相彭越,由此聯合齊楚之力,共滅膠東的黑夫舊部曹參、陳平!”

  “還有,武信君有所不知,早在楚軍經河東進入關中前,使鄭昌、張良等在颍川光複韓國,有令偏将鐘離昧率兩萬人,從三川、颍川南下,随時可進攻南陽!”

  項梁拊掌:“如此甚妙,東南兩路齊下,吾等則在關中配合匈奴拖住黑夫主力……”

  範增卻搖頭:“武信君有所不知,但縱然有匈奴為盟,西河的楚魏趙聯軍,恐怕也難以再進一步。”

  “為何?”

  範增歎息道:“君可知春秋時,晉國中行偃伐秦乎?”

  “昔日晉悼公為諸夏盟主,其元帥中行偃約合諸侯伐秦,得九國,車三千乘,兵容十萬!然秦伯退守泾水,士大夫皆上陣備戰,并無退讓之意,而聯軍内部各懷異志,并不齊心。”

  “于是中行偃下令:天亮雞鳴,全軍西進,各軍都要拆掉土竈,填平水井,以便布陣。作戰時,三軍唯我馬首是瞻!”

  “然而,諸侯各懷異心,皆馬首向東而返,中行偃難以制之,也隻能撤軍……”

  說完舊事後,範增道:“眼下形勢,與當年并無不同。”

  “楚軍五萬人,駐大荔、臨晉,背靠蒲坂渡口。”

  “趙魏聯軍四萬人,駐夏陽,背靠龍門渡口。”

  “得知黑夫已取鹹陽後,衆人态度不一,魏相張耳與黑夫有仇,想聯合匈奴,好讓魏國取西河、上郡舊土。但趙國廣武君李左車卻揚言,甯可退兵,也不欲與匈奴結盟,欲使趙軍返回河東,攻取太原。”

  “而楚國這邊,少将軍則是又不與匈奴結盟,卻又要繼續渡洛水擊黑夫……”

  一時間,楚魏趙三方,竟有三種打算。

  這還打個屁啊!

  範增給項梁羅列了雙方兵力:“黑夫兵不亞于聯軍,更收編了王離舊部,骊山之徒,加在一起,恐有二十萬之衆!”

  “且黑夫素來善于攻心用計,若是他将楚國說成是與匈奴勾結入寇關中,欲屠秦人,擄其子女玉帛,則秦人必從之,為其輸送糧秣,堵截我歸路!”

  “更何況,西河可不是決戰的好地方,聯軍在西河耽擱了十餘日,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寥寥數城,比三川、颍川難打了十倍!為何?因秦人仇楚也,楚人初入秦地,沒少大肆殺戮報複,西河人逃入川澤少梁山中,恨不得立刻驅逐吾等。”

  “如今聯軍遠離故土,兵馬罷蔽,将士思鄉。強弩之末不能穿缟,若一味在秦地與黑夫交戰,彼輩人衆而同仇敵忾,而我軍人寡且心不一,各顧其後,如何禦敵?恐怕等不到匈奴南下,便已敗亡……”

  項梁颔首:“那依範公之見,眼下該怎麼辦?”

  範增道:“假意與黑夫和談,暗地裡則使三國撤兵,回到關東後。乘着黑夫北禦匈奴之際,聯軍擊其南陽,将南郡與關中截為兩段,使其首尾不能應。若能如此,便可使策士鼓動黑夫分散在江東、巴蜀的将尉僚屬,送上王号,以使之加入諸侯……如此,方能維持天下均勢也。”

  項梁道:“此計倒是不錯,但我那侄兒執拗,如何肯與黑夫和談?而黑夫,又豈會肯答應與聯軍和談?”

  “少将軍那邊,由老朽來說服,至于黑夫……”範增撫着胡須道:

  “趙國客卿蒯徹昨日來尋我,出了一計,是唯一可行,能騙得黑夫和談的辦法,隻是我方還缺籌碼。并且,也少了一次讓黑夫知道,聯軍不可小觑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