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對秦而言,這無疑是奇恥大辱:國境線往西移了幾百裡,小半個關中平原都讓魏軍奪取了,敵人卻在本屬于自己的土地上大搞學術。
醜莫大焉,醜莫大焉!
于是秦惠公時,拼了老命,動員舉國之力欲奪西河,卻被吳起以五萬人打得落花流水。自此,秦從春秋四大國,淪落成了二流國家,諸侯卑秦。
落後就要挨打,戰國時,諸侯便都明白了這個道理。
秦獻公最先在這恥辱的環境裡奮起反抗,他從魏歸國後,也學魏國人起了集權改革。其中就包括了廢止人殉、遷都栎陽等,經過十八年的改革,秦國的國力轉弱為強,有一戰之力。
恰逢魏國吳起南奔,三晉分裂,魏武侯戰略重心轉移向中原,秦獻公再擊西河,石門之戰,斬首六萬,一舉洗刷了名聲。
魏國也意識到了秦的威脅,遂在洛水以東修築長城,從上郡一直延伸到渭南,跨度三四百裡。
隻可惜秦積貧積弱太久,能僥幸赢,卻守不住,于是明白了這點後,秦孝公繼父之志,全心全意使商鞅主持變法,壯大秦國的國力……
之後的事情世人皆知。
黑夫目光遠移,掃視遠處那片安甯再次被打破的土地:“内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隻可惜秦孝公和商鞅都沒看到這一天,魏國正式割讓西河與秦,是秦惠文王繼位八年後了。
最終秦國打赢了西河的百年戰争,奠定了統一六國的基業,魏國則元氣大傷,從此失去了争霸天下的能力。
而現在,黑夫面臨的,其實是與秦獻公、孝公一樣的事,隻是強弱形勢調轉過來罷了。
黑夫掃視與自己登塬遠眺的一衆将尉,其中有不少從南郡起兵時追随自己的北伐舊部,也有許多陸續投降的故秦軍吏。
他就是要通過這場對六國,對匈奴的反擊戰,将這兩個根本尿不到一個壺的集團,捏合到一起。
領導都是善于總結的,黑夫也不例外,他說道:“由此可知,秦之中衰,由失西河始。”
“秦之大興,亦由複西河始!”
黑夫一揮手,神情肅穆:
“眼下六國諸叛軍竊據西河,若不能收複,吾等,皆為大秦之罪人也!”
司馬欣與衆将皆俯首道:“有攝政為帥,士卒用命,必克複西河!”
不管過去雙方怎樣将狗腦子都打出來,現在一緻對外,先把六國趕跑再說。
這時候,叔孫通來了,跪倒在地,雙手獻上一封文書:“君侯,新檄文,寫好了!”
早在黑夫決定對六國全面進攻時,就讓叔孫通鼓搗一篇通俗易懂,又能激勵士氣的檄文出來,但叔孫通咬秃了筆尖,卻給黑夫交了這麼一份玩意:
檄文的大意無非是,當年六國攻秦,合從締交,諸君王為縱長,四公子為首腦,彙集九國之師,征募賢良策士如公孫衍、蘇秦、陳轸、蘇厲,又得兵家武将諸、龐涓、匡章、廉頗、趙奢、李牧、項燕等。
結果呢?諸侯最多到達函谷關,秦人開關對戰,還未用全力,便打得六國大敗而歸,從散約破。
而眼下六國餘孽,不論是甲兵人衆,還是文韬武略,都遠不如昔日,竟敢乘着武忠侯廓清朝堂之際,勾結奸佞趙高及北虜匈奴,乘亂進入西河,真是膽大妄為,連死字都不知道怎麼寫,隻需要武忠侯帶着秦師東征,便能像過去那樣,将六國打得落花流水……
叔孫通為了讨好黑夫,形容秦軍軍容之盛時,甚至還說什麼“以秦之衆旅,投鞭于河,足斷其流!”
聽着是霸氣,但叔孫通不知道,他誤打誤撞,馬屁拍到這匹大黑馬腳上了。
黑夫當場就撕了檄文,讓叔孫通重寫,還罵他道:
“叔孫通,汝莫非是做了官,進了鹹陽,便筆秃才盡了?”
叔孫通被罵得一愣一愣的,黑夫卻問他:“汝魯人焉?楚人焉?秦人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