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0915章
為何而戰?
站在洛水東岸,楊喜能看到浩浩蕩蕩的秦軍在西岸排列,好似一塊塊方豆腐——這也是膠東傳過來的新事物,各部隊跟随各自都尉,分批渡過幾座浮橋,又在東岸列陣以待,防備六國群盜反撲。
楊喜等人,則是整個大軍的最前沿,分散在方圓百裡内,偵察任何風吹草動。
一名騎長攜帶軍令,縱馬而來,朝楊喜拱手道:
“楊率長,君侯大軍已渡濟,李、駱兩都尉令吾等前往蒲坂方向查探敵情!”
楊喜颔首,吹着銅哨,讓自己身邊遊弋的屬下們集中起來。
“向東,去蒲坂。”
四蹄奔走,馬臀湧動,楊喜位于最後——這是騎兵行軍的慣例,作戰之時,他便要換到最前方去了。
楊喜升官了,他原先隻是一個管着五個人的“騎長”,現在卻因在藍田率先投誠,引發王離軍大崩潰的功績,連升兩級,成了統轄一百騎的“騎率”。
過去半個多月,藍田的故秦降卒接受了北伐軍的改編,早在楊喜剛投誠過去時,護軍都尉季嬰便對他講了北伐軍的政策:
“汝等棄暗投明,武忠侯令吾等竭誠而迎,今後不論故秦人,新秦人,皆是一家人。武忠侯對待投誠之兵,與南郡舊部并無兩樣,汝等隻要盡力效命,自然前程無量,富貴有望!”
當時見楊喜還比較拘謹,季嬰甚至安慰他道:“勿要有甚顧慮,汝雖年輕,然汝父輩也曾為始皇帝掃平六國,與武忠侯乃是不相識的袍澤,往後仍并肩而戰,同仇同澤!”
于是那些天裡,楊喜等人就天天聽北伐軍的軍法官用飽含南方口音的雅言講課,讓他們“憶苦思甜”——憶胡亥當政之苦,思往日政治清明,大秦在始皇帝旗幟下百戰百勝之甜。
一遍遍向他們強調,之所以會有這場内戰,天下人之所以受苦,皆是胡亥、趙高之過也。
過了幾天,傳來了鹹陽不戰而下,胡亥身死的消息,武忠侯完成了靖難,成了大秦攝政,并宣布了大赦、減租等一系列政策,秦地望風而降,這下降卒稍微安心。
不過,當時五百長以上官吏被單獨隔離,并有謠言在軍中傳播,似是北伐軍欲将降軍官、兵分開,這讓楊喜等多了一層擔憂:大多數北伐軍吏南方口音極重,與關中人雞同鴨講,難以交流,往後連聽個軍令都要扯上許久,何況其他。
但最終,黑夫隻是将李良等裨将級别的替換閑置,都尉以下仍維持,這讓降卒不至于吏不知兵兵不識吏,稍加改編後,便成批拉到骊山,以看管十七萬刑徒。
楊喜等騎兵則被集中起來,以彌補北伐軍車騎之不足,他們被集中到渭北,當時衆人多有腹诽,都想回家,還是武忠侯專門派了一批軍法官來,描述六國遺貴所率群盜,在西河所犯的罪行,以及宣揚接下來,他們究竟要“為何而戰!”
“救我被擄民人,複我西河之土,還我秦川之甯。不特為公子公主雪被辱之恨,且為西河百姓,報枉殺之仇!”
每一點,都騷在故秦人的癢處,如楊喜,他家鄉在甯秦縣,就在西河邊上,倘若不擊退六國群盜,下一個遭殃的,不就是家裡的母親兄弟,鄰裡親眷麼?
那就打罷……
就這樣,楊喜督着一百騎從向東進發,在百餘裡的範圍内,還有十多支騎隊執行和他們類似的任務。
他們的第一站,叫商原,也叫商顔,這兒有萬餘頃鹵地,且河岸善崩,本該是窮苦地方,但因為原下有泉,水味鹹苦,羊飲之,肥而肉美。使得商顔成了畜牧的好地方。
“苦泉羊,洛水漿,可聽說過?”
據手下一個當地籍貫的騎長吹噓說,一勺肥美的羊肉羹,泡着近十年來在關中盛行的烤膜,那滋味真是賽過仙人,本地羊肉甚至直供鹹陽宮禦膳,供皇帝陛下食用,當地人頗為自豪……
但如今的攝政武忠侯,恐怕暫時吃不上商顔的羊了。
可楊喜他們到達商顔時,發現此地早非昔日富庶安甯,鮮血濡濕了入邑的橋頭,沿石塊的紋路擴散開來,彙入溝渠,流到井邊,那兒惡臭陣陣。
楊喜探頭往裡一看,卻見這深達四十尺的深井裡,塞滿了密密麻麻的屍體,甚至有赤身裸體的女子,為人驚擾,一時間蚊蠅亂飛,好似掀起一陣沙暴。
盡管見慣了刀兵血流,甚至能面對露出白骨的袍澤面不改色,但這一刻,楊喜幾欲作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