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夫言之鑿鑿,其實是想順便解決蜀郡這一遊離在他勢力外的隐患。
眼下就看常頞怎麼選了,如今局勢已定,蜀郡被巴郡、漢中包圍,翻臉風險太大。若常頞識趣,那便立刻啟程北上,交出兵權,換得個人榮耀,家族富貴。
三公還有一位是禦史大夫,因為沒有合适人選,暫時空缺,由周青臣為禦史中丞,王戊為禦史丞,畢竟禦史府文獻資料衆多,初來乍到者一時半會還理不清。
三公之下便是九卿,掌管刑獄的廷尉也暫缺,由李斯之子李于擔任副職廷尉正。
治粟内史,掌谷貨,由有統籌之功的驷車庶長蕭何擔當。
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以給共養,由大上造張蒼擔任。
衛尉,掌宮門衛屯兵,由北伐以來,多有陣戰陷城之功,新封的關内侯東門豹擔當。
郎中令,掌宮殿掖門戶,由軍功第一的關内侯韓信擔任。
太仆,掌輿馬,由在北地舉事有功的大庶長章邯擔任。
隻是這三人,都不在關中就職,東門豹在函谷關、陝縣,韓信則在上郡高奴城,章邯仍督北地、朔方軍務,黑夫就靠這三将,東拒六國,北禦匈奴,陣容可謂十分華麗。
此外還有典客,掌諸歸義蠻夷,由驷車庶長陳平擔任,陳平是黑夫最早的幕僚,也是落在遠東的偏子,未來可同與關中一同夾擊六國,他當然不可能回來就職,暫時挂名而已。
最後是宗正,掌公室親屬,這位子,落在了“長安君”子嬰頭上。
人多位子少,至于沒能混上九卿的衆人,武忠侯也沒有委屈他們,一邊加重爵位分量,一邊也委任顯赫要職。
比如起兵時的“副統帥”趙佗,别看這厮悶聲不做響,好像沒多少功績,但仔細一算,卻挺吓人:
三十七年,以桂林兵平洞庭郡,三十八年,與吳臣取巴郡,敗馮劫,近來又帶兵出祁山道,克定隴西郡。
要知道軍功第一的韓信,雖然勝仗打得多,但前後加起來,也不過拿下了長沙、漢中、雍三地。這定三郡之功,足夠趙佗被拜為關内侯了,黑夫委任趙佗為常被稱為“第十卿”的内史。
另一個把兄弟吳芮,以平會稽,以及近來北上奪取淮南數城之功,也被封為關内侯,稱将軍,執掌江淮兵事,尉陽為其副手。
驷車庶長小陶成了中尉,比起壓根不在鹹陽附近的衛尉東門豹、郎中令韓信,内史趙佗,他才是真正負責關中防務的人。
也是黑夫最信任的人。
驷車庶長季嬰為護軍都尉,繼續負責情報工作。
黑夫的重心将轉移到關中,地方上的舊部也有發去绶印:
利鹹拜驷車庶長,掌荊州五郡政務。
徐舒拜大上造,掌江東三郡政務。
大庶長共敖為将軍,掌嶺南五郡軍政。
驷車庶長曹參亦為将軍,掌齊地海東軍務。
這都是戰時臨時分配,不得已而為之,往後肯定得分權,權太重者調到朝中任官,再從鹹陽派新官吏去邊鄙,但那是赢得勝利後的事了。
此外,大上造董翳為内史東部都尉。
少上造司馬欣為三川守。
其餘降将降官如殷通、呂齮、辛夷、李良等,也各有加爵授職。
接下來細細的名單還很長,就不必一一挑出來分說。
總之,除了李于任廷尉正,是對李氏投名狀的回報外,其餘基本是北伐戰争中,功績比較突出者,且十分合适所得的職務,這名單一出,反對者寥寥,都誇贊武忠侯知人善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