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第4頁)

  總之,除了李于任廷尉正,是對李氏投名狀的回報外,其餘基本是北伐戰争中,功績比較突出者,且十分合适所得的職務,這名單一出,反對者寥寥,都誇贊武忠侯知人善任。

  陸賈已經看了第五遍名單,挑不出什麼毛病來。

  除了一處!最關鍵的一處!

  “元年春,王周正月。不書即位,攝也……”

  一邊念着《左傳》開篇意味深長的第一句話,陸賈将手按在了名單最高處,大秦攝政武忠侯現在的職務“太尉”上。

  陸賈暗道:“君侯看來是鐵了心,暫不取代秦帝,而欲緩緩圖之。”

  “如此也好,君侯本為秦吏,驟然奪位,會使得故秦人好感蕩然無存,一直宣揚的忠義之名蒙上污點,反而不美。不如以烹小鮮之法,文火慢煮,等再度一統天下,九州穩固,君侯得到了無上功績,再水到渠成不遲。”

  “無其實,敢據其名乎?君侯肯定是這樣想的罷,像秦始皇帝一樣,靠統一天下來赢取帝位,這才是王道!”

  ……

  但這并不意味着,過渡期的“攝政”可以随便亂來,不符合禮制!

  陸賈打定了主意,次日去向黑夫述政時,便下拜道:

  “古人雲,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臣敢言之,今君侯以太尉之職攝國政,實在是名實不符,不倫不類!”

  “哦?”

  黑夫還以為這群家夥又要急匆匆地來勸進了,目光從厚厚的文件裡抽離,看向陸賈,笑道:“奉常剛剛上任,主持朝堂禮度,第一個要規正的人,卻是我啊?”

  陸賈卻絲毫沒有退讓,肅然道:“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實辨,道行而志通,而慎率民則一焉,君侯之位不正不穩,天下諸事亦難正,臣不得不說。”

  見陸賈如此認真,半步不讓,與先前的圓滑中庸大為不同,好似當上奉常後,換了個人般,黑夫也隻好正襟危坐:“你說說看。”

  陸賈此來是做足了準備,侃侃而談道:“臣曆數周時攝政,第一次攝政,乃是周成王時,時周公為太傅、太公望為太師、召公為太保,周公以太傅職攝政,踐天子位。”

  “第二次攝政,乃是周厲王出奔後,周定公為太傅、召穆公為太保、共伯和為太師。共伯和以太師位攝政,踐天子位。”

  “君侯若欲名正言順,便必須踐位,受百官之拜,如此,攝政方能行天子之權!”

  眼看黑夫沉吟不語,或許是在思慮時機不夠成熟,會引發動蕩,陸賈才話鋒一轉:

  “就算君侯暫不踐位,也當在三公之上,增設一上公,爵為國公,職則取太傅、太師、太保之名,如此君侯之位,方能淩駕于百僚之上,正上下之儀!”

  “太傅、太師、太保……”黑夫摸着下巴:“你以為哪個最合适?”

  “臣以為,太師為妥!”

  陸賈推薦的,是“太師”之稱,以表明武忠侯攝政而天子缺位,是效仿共伯和以太師之位行政,有古制可依。另一層含義則是如師尚父般,既是最高統帥,又為執政之人。

  這時候,與陸賈一同前來,身為太祝,負責規範禮儀的叔孫通卻說話了:

  “奉常此言甚妙,國中徹侯太衆,難以顯尊者,是時候效仿周政,在侯之上,增設一上公之爵,以彰顯君侯之位了。”

  既然黑夫鐵了心要攝政而不立刻取代秦朝,他們作為禮官的,也隻好拼命為這一特殊制度尋找依據,彌補遺缺了。

  叔孫通贊同在二十等爵上加一“公”爵,以凸顯攝政的地位。

  但卻反對師、保之類的稱呼。

  他振振有詞:“師者,範也,教人以道者之稱也。師保者,輔弼帝王及王室子弟也,必社稷先有君王居位,方能有師有保,奉常此議,恐怕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