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是個敬業的人,很快就擦去眼淚,繼續為新的皇帝服務了。
胡亥年輕貪口,從小錦衣玉食,不但要求必取奇珍異獸,還要求每頓菜肴都得足九十九道,伊衆那陣子忙碌不已,太官令的花銷也在悄然上升。
等到胡亥身死,一群操持南方口音的人沖入鹹陽,掌管朝堂後,事情卻完全反了過來。
武忠侯雖然号稱簡樸,但在伊衆看來,實是個挑剔而多疑的人。
他不喜歡宮中華而不實的菜式,也不放心讓舊部吃禦廚們的菜——這些庖廚世代為秦皇室效命,萬一誰偷偷下藥,将新九卿一股腦放倒怎麼辦?
于是這南方來的田舍兒,做了一件混賬事。
他竟讓自家從南郡帶來的軍廚女婢,在官署中開設了“食堂”,雜南北菜肴,以供百官就食,不論是武忠侯本人,還是兩千石的大吏們,每頓隻提供三菜一湯,葷少素多。
伊衆他們則被“請”出了廚房,終日能聽到厚重的鐵釜爆炒聲陣陣,油膩的味道散播而出,據說這是武忠侯最喜歡的口味,但也有人說,是跟蠻夷越人學的,真讓人痛心疾首。
如此一來,數量龐大的禦廚們,一下子就失業了!
吝啬的武忠侯,自然是不會養閑人的,一道命令立刻送到太官令手裡:
“太官令、湯官令兩署,各發庖廚百人,奴婢千人至西河,協助内史東部都尉主持赈濟事宜,開設粥棚餅鋪……”
聽完少府張蒼之令後,伊衆氣得渾身發抖,仿佛遭受了巨大的羞辱。
“這是欲讓秦始皇帝的禦廚們,去為一群黔首煮粥?”
在伊衆看來,這簡直是對他們的侮辱!
張蒼卻不為所動,說道:“王者食所以有樂何?食天下之太平富積之饒也。”
“但如若天下饑荒,餓殍滿路,帝王就應當有撤馔之舉,以顯示與天下同心、體諒民情。”
所以每逢天下遇到災害戰亂,帝王往往會降食以顯卑敬。
隻是始皇帝很少有這樣的時候,胡亥更一次都無。
張蒼歎了口氣:“倘若明君在位,定會這樣做,武忠侯,隻不過是在代行天子本該做的事罷了!”
伊衆仍不願屈從,固執地說道:“小廚去做即可,豈能讓宮中大廚屈尊?”
張蒼卻不以為然:“小廚之道,飽一人。故狄牙之調味也,酸則沃(澆)之以水,淡則加之以成,水火相變易,故膳無鹹淡之失也。然隻為讨好桓公一人,故小也。”
“大廚之道,飽天下。故伊尹以烹鼎鹄羹入谏成湯,為宰,教民五味調和,創中華割烹之術,開後世飲食之河,治國如烹小鮮,後世稱聖賢,故為大也。”
“大官令,你以為皇帝煮粥為榮,卻以為天下饑腸辘辘的百姓烹食為恥。以為自己是天下聞名的大廚,在我看來,不過是小道耳!”
說罷張蒼不容分說,手朝外一比:
“若不肯做此事,那便請離開罷!”
伊衆說不過張蒼,卻又脾氣大,遂當場摘掉了自己冠帶印绶,扔在地上,一怒出宮。
張蒼撿起那印绶,彈去上面的灰塵,嘟囔道:“我少府,又為國家省了千石的糧食……”
言罷擡眼,掃視剩下的人,胖臉上露出了笑:
“還有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