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的人叫楊武,三十餘歲年紀,乃是關中下邽縣人,過去在故秦軍隊裡做軍法官,他這個人聰明又勤快,素來善辯,分析起局勢來頭頭是道,在藍田大倒戈中,他是緊随楊喜他們投降的。
楊武此時正在同一個來自甯秦的同僚說着話,眼睛卻瞥向大帳内的其他人。
雖然已有征兵四十萬的實力,可目前在戲下的軍隊,隻有四萬。
故秦人降卒,八月份西河戰事結束後,除了一支新組建的“西河之師”在訓練整編外,基本都放其歸家收割去了。
而北伐軍也分駐各地,或在隴西,或在北地,或在上郡、封陵渡,更有一部分被東門豹帶去了函谷關和陝縣。所以在鹹陽附近的,也就五萬人左右,一萬人作為“中尉軍”,負責鹹陽城防,其他人便作為守護關中的“衛尉軍”,在戲下駐紮訓練——至于總的新番号,攝政尚未宣布。
不過就楊武問了一圈所了解的,在場的衆人,竟是來自四面八方——有北地的良家子騎兵司馬,名甘沖者,有韓信麾下的長史,有東門豹軍中的軍法官,也有不少故秦軍隊投誠後的優秀軍吏。
除了軍吏外,此處更有不少來自鹹陽九卿各官署的秦吏,譬如安陸喜君的兒子恢,治粟校尉蕭何的屬下管糧小吏趙堯等,更有一些在禦史府掌管圖籍的小官。
他甚至還看到了幾個身上散發着奇怪味道的方術士……
“這是要作甚,演百戲麼?”楊武有些摸不着頭腦,他問過一些人了,并沒有出衆軍功,卻仍被上司盜,再統天下,為了日後三軍出征順利,需得知己知彼,号令如臂使。”
“故,餘将設一新官署,專司兵事妙算,為将帥股肱羽翼!”
這場會不長,主要内容是向衆人宣布,他們都是三軍及官府的最優秀人才,被入選了直轄于太尉的機構,一個名為“羽翼營”的官署。
“吾曾讀《六韬》,見武王問太公曰:‘王者帥師,必有股肱羽翼,以成威神,為之奈何?’”
“太公曰:‘凡舉兵帥師,以将為命,命在通達,不守一術;因能受職,各取所長,随時變化,以為綱紀。故将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以應天道。備數如法,審知命理,殊能異技,萬事畢矣。’”
這書裡舉例說明了,股肱羽翼應有七十二人組成,包括腹心、謀士、天文、地利、兵法、通糧、奮威、伏旗鼓、股股、通才、權士、耳目、爪牙、羽翼、遊士、術士、方士、法算等各方面人才,分管作戰、宣傳、間諜、天文、通信、工程、醫務、軍需等方面的工作。
總之一句話,人無完人,再強的統帥,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他需要各類人才來提供戰場信息、情報,并解決那些基礎小事。
黑夫最初看這兵書時驚為天人,這所謂的“肱股羽翼”,不就是後世的“總參謀部”制度麼?工作幾乎如出一轍,除了沒有參謀部這個名字,幾乎全一樣。
但,這僅僅存在于兵書理論上,一來此兵法乃戰國時齊人所作,為齊國秘藏,世上知道的人不多,二來,因為到了齊闵王時期,因迷信募兵制度,講究精兵的齊國被他國吊打,被荀子說成是“亡國之兵”,其軍隊制度更沒人學了。
在秦國,秦始皇帝時期還有尉缭子負責全國戰略工作,但尉缭逝世後,太尉一職空置,遂不再設,這些工作便由将軍在幕府中設置參謀人員,開府置佐,參贊軍務,是為參軍。
政府的理論建設搞起來了,軍隊建設也得跟上,過去沒有功夫,現在拿下關中,三軍有了歇息之機,便立刻開始籌備這個計劃,讓各軍從中挑選優秀人才——必須是識字的,且要聰明勤快,這是做參謀的最好人選。
至于成分,一如楊武所見,十分雜糅,因為他們要從事不同方面的工作。
“天文三人,主司星曆,候風氣,推時日,考符驗,校災異,知人心去就之機。”這三人負責戰時的風向、天氣等,這都是作戰時十分重要的,比如天氣影響行軍,風向影響射箭和投石機的精度。
“術士二人,主為谲詐,依托鬼神,以惑衆心。”者則是迷信活動,在這年頭是少不了的,一直算“大吉”“必勝”就完事了。
這兩方面,都由太蔔徐福牽頭建設,派來投靠他的方術士擔當。
“方士二人,主百藥,以治金瘡,以痊萬病。”這則是軍醫官,這倒是簡單,因為許多年前就被黑夫提出來過了,秦軍中已有雛形,南征時,赤腳醫生們更是大顯神通。
“通糧四人,主度飲食、蓄積,通糧道,緻五谷,令三軍不困乏。”
“法算二人,主計會三軍營壁、糧食、财用出入。”
這兩者則是後勤大隊和計吏,自然是由治粟内史和少府出人才來擔當。
“地利三人,主三軍行止形勢,利害消息;遠近險易,水涸山阻,不失地利。”
這些由禦史府的“輿人”擔當,工作簡單來說就是測繪地圖,這一點秦朝也很發達,畢竟始皇帝就是個地圖控……
“謀士五人,主圖安危,慮未萌,論行能,明賞罰,授官位,決嫌疑,定可否。”
“伏鼓旗三人,主伏鼓旗,明耳目,詭符節,謬号令,暗忽往來,出入若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