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第3頁)

  郦食其眼前一亮:“老朽年紀雖大,卻心貪,不喜歡一寸寸吃桑葉的小蠶,而向往一口吞下巨象的巴蛇。”

  “若我說,我腹中還有一策,可讓夏公事半而功倍,能不戰而屈關東之兵,若夏公行之,不過半載,便能再使得六王鹹服,敢問老朽當為何爵?”

  黑夫道:“若能如此,我又豈會吝啬侯位呢?你且說說看,是何策?”

  郦食其遂道:“昔湯伐桀,封其後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後于宋。昔日秦始皇帝棄義,侵伐諸侯社稷,滅六國之後,使無立錐之地。今楚、趙、魏、韓、燕雖複國,但要麼為權臣所架空,要麼不是正統繼業之人。”

  比如所謂的齊國,掌權的是彭越,楚國,掌權的是項氏,魏國,更是張耳一個人說了算,趙國稍好些,但大權也掌握在魯勾踐、李左車二人手中。

  “老朽這一年來遊曆各地,發現,其實六國想要與攝政頑抗到底的,是項籍、魯勾踐、張耳等将軍大臣,而非六王本身,彼輩胸無大志,不過是想恢複過去的富貴而已……”

  “奪取河東,威懾天下後,夏公若能答應,讓六國複存于世,各保留一郡之地為封土,再由老朽去授其王印信,離間其與大将關系,六王必願臣服于攝政。”

  “項籍、張耳等将失去後援,必敗!事後,六國之君臣百姓皆戴攝政之德,莫不鄉風慕義,願為臣妾,斂服而請朝于鹹陽。德義已行,攝政便可南鄉稱帝,大霸天下!”

  愉快的對話到此為止了,黑夫不由颦眉,而一旁更響起一個聲音:

  “萬萬不可,此豎儒之見也!”

第0958章

定一

  “萬萬不可,此豎儒之見也!”

  一個大胖子從廳堂末尾踱步而來,說話的是張蒼,他前來戲下禀報少府上計情況,剛好聽到郦食其在那出馊主意……

  因方才已在外頭聽人說了郦食其的身份,張蒼不由譏諷道:

  “老先生自稱高陽酒徒,但依我看,果然還是穿深衣冠測注的儒生啊,一直對封邦建國,念念不忘。”

  不止是郦食其,在鹹陽的奉常官署裡,也頗有些儒生在暗暗籌劃,希望能恢複封建,隻是他們在朝中是弱勢群體,不敢貿然提出。再加上目前秦朝體制特殊,嬴姓秦宗室是不可能封的,而夏公僅二子,長子已立為“大子”,次子則是過繼給葉騰的,理論叫葉伏波,年紀尚幼,也無早早分封的必要。

  集權是荀學一貫傳統,不管是韓非還是李斯皆如此,張蒼是極度反對封建的,他說道:

  “早在十餘年前,在鹹陽宮朝堂上便有一場大争辯,當時夏公與我亦在場,乃是丞相斯與丞相绾就封建與郡縣之争。當時有一句話說得極好:今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複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甯息,豈不難哉!?”

  “分封子弟尚且如此,更勿論保留六王疆域社稷,此事萬萬不可!”

  瞥見張蒼的印绶和衣着,知道這是一位九卿,但郦食其卻也不慫,笑道:

  “話雖如此,但天下的紛亂,并未因秦始皇廢封建立郡縣而結束啊。”

  郦食其是關東人,他能夠舉出無數秦之郡縣在地方上導緻的壞處:

  不用當地之人為官,而空降一批關中秦吏,他們有的連當地方言都不會說,古闆難以接近,單以不适宜當地習俗的秦律約束百姓,犯了小罪就動辄處罰,而每年的徭役也壓得人喘不過氣來——至少在魏國時,服徭役起碼不必走上幾百上千裡路到鹹陽、邊境幹活吧,魏地因徭役遠行破産者不在少數,這些人紛紛投入山林水澤,成了各路反王豪傑麾下的主力。

  黑夫聽着郦食其吐訴,在他看來,秦制在關東遇到的情況,大概能這樣簡單描述:

  某外國互聯網巨頭空降高管到其他地區,不信任當地人,産品不經過本地化,就直接投入使用,美滋滋覺得肯定能“降維打擊”,結果卻因水土不服,最終敗得一塌糊塗,隻能狼狽走人。

  這天下太大了,各地風俗民情不同,政治統一是對的,車同軌書同文也必須搞,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州郡的制度都要嚴格照搬首都。

  郦食其一攤手道:

  “始皇帝方崩,而四方舉事,項籍反于淮南,魯勾踐反于河北,張耳動亂于淮陽,不過半載,齊楚燕韓趙魏皆複,這也導緻王贲兩面受敵疲于奔命……”

  後面的話他沒說,若非如此,以一隅敵天下的黑夫,也不會這麼順利站在這權勢之巅了……

  “故而,廢封建這條路,走錯了,錯了,就得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