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所謂的“禁之便”與“民之所從”兩種不同的政策。
雖然在這個過程裡,黑夫不得不對地方下放部分權力。
中央和地方的博弈,是永遠持續的,但秦始皇帝時,皇權在關東下縣了麼?
很可惜并沒有。
始皇帝最初試圖遷徙六國王室,但地方豪貴大族立刻接手地方。
始皇帝又繼續遷徙,使十二萬戶入關西,想打破地方的關系網,但旋即地方上又有輕俠接手。
秦始皇開始收緊律法,屠戮輕俠,但地方上又有混入體制的小貴族士人接手——原本的曆史上,如蕭何、曹參、劉季這批秦吏,最後都靠着控制的地方權力,反了秦。
這下沒轍了。
要不,将地方士人也統統幹掉吧!
派出軍隊去,按照官府裡,當地官員的名單,挨家挨戶的殺如何?
但就算不把整個關東逼反,真順利幹掉了整個士人階級,中央又面臨新的問題:靠誰來治理地方?
靠不會說當地方言,兩眼一抹黑的空降官吏?
靠一群不識字的農夫?
還是發動奴隸翻身做主?
顯然是不靠譜的,所以,原本在關西好好的秦政,在關東各地,基本上都撞了一個滿頭包,秦吏們遇到的,不是可以消滅的敵國政權,而是柔軟如水,牢牢紮根,殺不盡屠不滅的地方勢力。
無法消滅,隻能合作。
無便捷信息傳遞方式,這一切都阻礙了中央與基層的往來,哪怕秦始皇帝狂修馳道,依然在關東進而形成了“皇權不下縣”的現象。
戶籍管理、兵役征發、風俗教化、稅收征集、鄉裡治安等等一系列職能,統統得假其手進行,若無他們,地方就兩個字:
“癱瘓!”
朝廷倒是想徹底控制地方,但關東太過廣袤,人口又衆,就算抽空鹹陽學室的弟子去做官,也是杯水車薪。
所以一旦地方上的“秦吏”們也反了秦,關東才會瞬間崩潰,幾個空降過去的縣長吏,哪頂得住啊。
那十多年秦政在關東的困頓,黑夫是看在眼裡,也試圖尋找解決方案的。
他最終發現,此事沒辦法一蹴而就,隻能靠溫水煮青蛙。
“先齊政。”
靠起碼一代人的向心力,讓天下人對這個統一國家産生認同。
“再修教。”
通過樹立跻身的階梯,用官位做誘餌,引誘士人學習秦字、雅言,還有朝廷刊發的史、禮等書,實現洗腦的目的——你以為科舉考試,隻是為了選拔人才?
将源源不斷加入體制的地方士人進行統一的教育,讓他們變成“秦吏”,再分配到異地為官,一點點幫中央在與地方的博弈裡,占據上風。
隻有這樣,才能一點點,在廣袤的關東,實現皇權下縣!
“我今年才三十七。”
“願以二十年,一代人的時間,來做成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