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
“檐。”
“秋。”
“叢。”
……
……
轉眼間,他毫不停頓地說了二十八個字,那些都是碑上的字。
最後一個字是光。
他的聲音很清亮,就像先前那聲雁鳴,對未知的世界,沒有任何懼意,隻有期待,滿是信心。
然後,有清風起。
他從碑前消失。
……
……
第225章
一日看盡前陵碑
陳長生在石碑上看到的二十八個字,合起來便是一首詩。
“一江煙水照晴岚,兩岸人家接畫檐,淡荷叢一段秋光,卷香風十裡珠簾。”
這首詩是兩千年前,道門之主入天書陵觀碑時寫下的。天書陵裡的第一座天書碑名為照晴,也正是由此而來。
陳長生用的解碑方法,是取碑文片段而自成其義。
這種解碑方法其實很簡單,很原始。
無數年前,天書落在大陸上,依然懵懂的先民們,終于戰勝了自己的畏怯,小心翼翼來到這座石碑前。
第一個看懂這座石碑的那位先民,用的也是類似的方法,隻不過他看到的可能是一幅簡單的圖畫。那幅圖畫,可以是牛,可以是羊,也可以是龍。然後,有人在天書碑上看到了更複雜的圖畫,有數字,有更多的信息,于是,有了文字。
這種方法也最幹淨,因為沒有任何多餘的雜念附于其上。
先民們最開始的時候,肯定不會認為這些奇怪的石頭上隐藏着什麼迷團需要破解,不會認為那些線條裡面有什麼真元流動。
就像他以前和苟寒食讨論過的那樣。
兩千年前的道門之主,在這座天書碑上看到的是一首詩,他以為那首詩是一道題目。其後無數年間,無數修道者,都曾經想從那首詩裡尋找到真正的答案,卻始終一無所獲。
陳長生今日也看到了這首詩,但并不意味他與兩千年前的那位絕世強者,用的是完全相同的解碑方法。因為他不認為那首詩是題目,他認為那就是天書碑想說的話。
天光晦暗不同,線條或顯或隐,無比繁複的線條,可以顯現出無數個字。
這些字可以組合成無數可能,可以是一首詩,也可以是一篇大賦。
石碑無言,自成文章。
他在這座石碑前坐了二十餘日,不知看出了多少個字。他現在随時可以從那些線條裡找到無數篇已然存在于人世間的詩詞曲賦。但他很清醒地認識到,那些詩詞曲賦本來就在天書碑的碑文裡。